蚂蚁集团业务模式解析及监管风波启示

首页 > 财经 > 金融 > 正文 2021-04-29

发表自话题:理财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

​​蚂蚁集团业务模式解析及监管风波启示

注:本篇文章只对蚂蚁集团业务模式及上市影响做客观分析,供读者研究参考,不做个人及政治层面的价值评判。


本文目录

第一部分:蚂蚁集团业务模式介绍

1.1 蚂蚁集团的底层与表层业务?

1.2 主要盈利的三大块业务是什么?

1.3 信贷业务是如何开展的?

1.4 理财保险业务是如何开展的?

1.5 花呗、借呗背后的运营逻辑是什么?

第二部分:如果没有此次监管风波,蚂蚁按计划上市,会有什么影响?

2.1 蚂蚁的虹吸效应

2.2 蚂蚁配售基金的目的是什么?

2.3 证交所的抉择--树立典型的慎重性

第三部分:蚂蚁暂缓上市后,后续事态会怎么发展?

3.1 是否会重新估值?

3.2 “普惠”的意义何在?

3.3 蚂蚁应该往哪走?


第一部分:蚂蚁集团业务模式介绍


1.1 蚂蚁集团的底层与表层业务?


蚂蚁集团业务模式解析及监管风波启示

业务框架


蚂蚁集团的业务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底层的核心盈利业务,主要营业收入和利润都来自于这一

类业务;另一类是表层业务,其作用是提高用户活跃度,建立产品与用户之间的粘性。

底层核心盈利业务主要包括三大块:数字支付与商家业务(支付业务)、数字金融科技平台业务(信贷业务和代销业务)、创新业务及其他(技术解决方案等)。这三块业务会在下一小节,具体展开分析。


而表层业务则包括六大块,分别是购物娱乐(外卖、商超、电影、送药等服务入口)、出行服务(公交、地铁、火车、打车、飞机等服务入口)、政府便民(社保、医保、证件、快递、政务、生活缴费等服务入口)、教育公益(高考、网课、捐赠、蚂蚁森林、环保等服务入口)、日活养成(农场、蚂蚁庄园、抽奖、积分等服务入口)、运动健康(医疗健康、步数、活动、健康码、减重管家、健康测评等服务入口)。


蚂蚁集团把底层核心盈利业务打造成一个“数字金融”闭环,把表层业务打造成一个“数字生活”闭环,通过表层业务吸引流量,然后在底层业务上进行变现。



1.2 主要盈利的三大块业务是什么?

蚂蚁集团业务模式解析及监管风波启示

主营业务


主要盈利业务主要包括三大块:数字支付与商家业务、数字金融科技平台、创新业务及其他。


数字支付与商家业务,其盈利模式主要源于交易手续费,包括商家交易、个人交易和跨境交易。


2019年7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止,12个月总支付交易规模达118万亿元,国际交易规模达6219亿元。在线下场景,对于使用支付宝进行支付的交易,支付宝会向商家收取0.6%的交易手续费。自2016年10月12日起,支付宝对个人用户超出免费额度的提现收取0.1%的服务费。


第三方网站使用支付宝作为支付工具,需要向支付宝支付服务费。2019年,这些数字支付与商家业务,为蚂蚁集团带来了大约519亿元的收入。


数字金融科技平台,主要包括三块业务,分别是信贷业务、理财业务和保险业务。


信贷业务涵盖针对个人消费者的花呗、借呗产品,针对小微企业的网商贷产品。目前,消费信贷规模达到17320亿元;小微经营者信贷规模达到4217亿元。2019年,信贷业务营收达到418.85亿元,占比34.73%。


理财业务涵盖余额宝、余利宝、代销黄金产品、代销基金产品、流量提成等。


蚂蚁集团主要按照公司平台促成金融机构合作伙伴实现资产管理规模的一定百分比收取技术服务费。理财科技平台资产管理规模达到40986亿元,与约170家资产管理公司合作。2019年,理财业务营收达到169.52亿元,占比14.05%。


保险业务涵盖相互宝、教育金产品、养老金产品、代销各种保险产品。蚂蚁集团则主要按照金融机构合作伙伴相应收取保费的一定百分比获得技术服务费,或者按照相互宝项目参与用户支付的分摊金额的一定百分比获得技术服务费。保险科技平台中保费及分摊金额达到518亿元,约和90家保险机构达成合作。2019年,保险业务营收达到89.47亿元,占比7.42%。


创新业务及其他,主要包括云计算、云存储、区块链、金融技术解决方案等。


目前这一块业务还没有大规模成熟运营,还处于探索和发展期。2019年,创新业务及其他营收达到9.3亿元,占比0.77%。


2020年1-6月,数字支付与商家服务、数字金融科技平台和创新业务及其他三大业务占比分别为35.86%、63.39%和0.75%。数字金融科技平台收入占大头,已经超过了支付业务收入。


1.3 信贷业务是如何开展的?


蚂蚁集团业务模式解析及监管风波启示

信贷业务模式


蚂蚁集团的信贷业务包括个人消费信贷和小微企业信贷。


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模式:个人向蚂蚁集团申请信贷额度,蚂蚁集团根据大数据行为画像,为个人批准相应的额度。个人提出贷款申请时,蚂蚁集团将贷款需求及贷款人信息发送至合作的金融机构,比如银行,合作金融机构向蚂蚁集团购买技术服务,并通过自身独立的风控机制进行核查,核查通过后,进行放款。当贷款到期,个人再通过支付宝进行还款,产生的贷款利息收入由合作金融机构和蚂蚁集团按一定的比例进行分成。


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模式:与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模式的差别在于资金的来源,小微企业信贷背后有网商银行的参与,网商银行与合作金融机构构建联合贷款合作框架,拓展了资金的丰富性。其余操作流程与个人消费信贷差别不大。


1.4 理财保险业务是如何开展的?


理财保险业务模式



蚂蚁集团代销各种理财和保险产品。


业务模式:蚂蚁集团与合作金融机构(基金、银行、保险公司等)敲定合作的产品,蚂蚁集团对产品进行再包装,设计出不同的产品包,并将这些产品智能推荐给用户。当用户产生购买行为,蚂蚁集团将订单发至合作金融机构进行订单确认,合作金融机构在确认订单后,为用户提供产品交付、售后等等服务。同时,把技术服务费和佣金支付给蚂蚁集团。


1.5 花呗、借呗背后的运营逻辑是什么?


蚂蚁集团业务模式解析及监管风波启示

花呗/借呗-运营逻辑


支付宝的花呗和借呗产品主要利用利息获益。支付宝花呗还可以向淘宝卖家收取服务费,只要买家使用花呗付款,就会根据交易金融向卖家收取手续费,手续费费率为:天猫0.8%,淘宝1%(和信用卡一样的费率),手续费是一个大的盈利点,这笔费用在消费者确认收货时扣取,剩余部分进入商家账户。


那么花呗和借呗的资金来源是什么?


首先,蚂蚁集团成立子公司,向子公司注入资本30亿元。子公司拿注册资本30亿元作为抵押,向银行进行贷款,银行以1比2放贷,放款六十亿,于是子公司资金池里就形成了90亿元的资金。蚂蚁集团把90亿元资金通过花呗、借呗的产品形式,放款给消费者,比如两周的时间,90亿元资金都放了出去,蚂蚁集团手上就拥有90亿元的应收账款,属于债权人。


蚂蚁集团下一步把这90亿元的应收账款及预期收益,交给券商去证交所发债,进去发ABS贷款(ABS指资产证券化),又能回收90亿元资金。


蚂蚁集团把发ABS贷款得到的90亿元资金,继续以花呗、借呗的产品形式,放款给消费者,把新形成的90亿元的应收账款继续发ABS贷款,如此循环往复。


在早期没严格监管之前,蚂蚁集团循环了40多次,因此以30亿元的本金,撬动了3600亿元的资金,杠杆率极高,如若经营出现问题,会造成很大的金融风险。


第二部分:如果没有此次监管风波,蚂蚁按计划上市,会有什么影响?


2.1 蚂蚁的“虹吸效应”


股市盈利的基本操作逻辑是低买高卖,看似简单的四个字,却很不好把握。

2020年7月,中芯国际在科创板上市,首日收盘价达82.92元,涨幅201.97%,吸收了股市大量流动性,导致市场整体指数下降。

2007年,中石油上市,发行价17元左右,第一天就涨到了48元,但后来机构抛售,散户买单,套牢了很多股民。

而蚂蚁集团在上市前,舆论风起云涌,很多老股民心中都会有一个疑问:蚂蚁会不会是下一个中石油?蚂蚁上市,我持仓的其他股票怎么办?

大部分散户往往缺乏分析能力和独立判断,投机心理严重,大概率沦为韭菜。

而蚂蚁这个巨大的吸金兽,会产生极大的虹吸效应,把其他股票的流动性吸走,短期内,对整个股市的影响是不乐观的。

当然,以上这种情况,都基于监管风波之前。


2.2 蚂蚁上市前,配售基金的目的是什么?

在蚂蚁上市之前,支付宝已经铺天盖地的推送战略基金产品。蚂蚁计划在A股募集1000亿元资金,而专注于投资蚂蚁集团的战略基金产品仅仅达到60亿元资金,并没有吸收很多的流动性,因此其目的并不是对冲上述可能产生的“虹吸效应”。

第一个目的,在支付宝配售战略基金产品,可以拉动一部分新用户使用支付宝,同时也培养了用户在支付宝购买理财产品的意识和习惯,具有长期收益。

第二个目的,目前的科创板开通门槛为5+2模式,需要50万的资金加上两年的有效投资时间,才能够进入科创板进行投资,但是对于大部分的散户来说,门槛太高。而蚂蚁配售基金,为一些达不到科创板投资门槛的散户,开了一扇门。


2.3 证交所的抉择--树立典型的慎重性

科创板的定位:主要服务于符合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的科技创新企业。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以及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引领中高端消费,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通过第一部分对蚂蚁业务模式的剖析,可以发现,蚂蚁集团其实是披着高科技外衣的“泛贷款”公司。其支付业务、信贷业务、理财业务和保险业务收入占比达99.25%,而其具有高科技属性的创新业务收入占比仅仅有0.75%。因此,目前把蚂蚁集团定位成高新科技企业,在业务上,逻辑是讲不通的。

蚂蚁集团做了银行有些不能做的事情,赚了银行有些不能赚的钱,属于享受了短期监管不完善带来的红利。

证监会如果把蚂蚁集团树立成科创板的优质典型,这对于后续的企业影响不好,这无形中会不会鼓励更多的企业披上高科技的外衣,却做着传统的业务?因此,这个典型是需要慎重商榷的。


第三部分:蚂蚁暂缓上市后,后续事态会怎么发展?


3.1 是否会重新估值?

通过前面两个部分的介绍,可以知道蚂蚁集团目前是一个互联网金融公司,而不是高新科技公司。高新科技公司可以估值上百倍,但是金融公司估值不超过十倍。因此,按照目前招股书以及市场对蚂蚁集团的估值,是不理性的,也是不科学的。

此次蚂蚁集团暂缓上市,就是给蚂蚁集团重新估值、重新准备申报材料的一个窗口期。


3.2 “普惠”的意义何在?

普惠重点是两个字:“普”字代表覆盖范围的广阔性,“惠”字代表服务的便利性和社会责任。

支付宝年度活跃用户10个亿,月活7.11亿,8000万月度活跃商家,因此在“普”字上,是做得十分优秀的。

问题是出在“惠”字上,“诱导式、掠夺性放贷”、“综合利率远远高于银行”、“过度营销”、“捆绑销售”、“不当催收”、“价值观错误”等弊端,都是蚂蚁集团需要直面和解决的问题。

但不可否认的是,蚂蚁集团也为一部分小微企业带来了便利性,弥补了传统银行模式的不足,这些都是积极性的一面,也不能一棒子打死。

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无数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力量,如何在保证风险控制的前提下,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服务,蚂蚁集团是高层的一个试验田,当试验田成功,普惠的作用才能真正发挥出来。


3.3 蚂蚁应该往哪走?


四部委约谈蚂蚁集团后,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


重点主要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针对其中的消费者保护条款(如下):

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和监督管理部门有关要求做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业务办理应当遵循公开透明原则,充分履行告知义务,使借款人明确了解贷款金额、期限、价格、还款方式等内容,并在合同中载明。禁止诱导借款人过度负债。禁止通过暴力、恐吓、侮辱、诽谤、骚扰方式催收贷款。禁止未经授权或者同意收集、存储、使用客户信息,禁止非法买卖或者泄露客户信息。


第二类是针对网络小贷企业:

1.限制异地展业

2.约束杠杆率

3.规范联合贷款业务

4.设定单户贷款余额上限

5.限制股东投资网络小贷公司数量


以上暂行办法的重点,都是对行业漏洞的一次封堵,是对金融监管体系的一次系统性完善。


蚂蚁集团未来怎么走?


第一点,重点发展创新业务(云计算、云存储、区块链、金融技术解决方案等),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真正为中国金融系统解决问题,提供服务,而不执著于“用传统金融业务挣钱”。转型成为一个真正的服务于金融领域的高新科技公司。


第二点,对现有主营业务进行梳理和调整,满足监管要求,降低杠杆率,摆正价值观。为用户提供便利的金融服务,而不是把用户变成资本的羔羊和消费主义的奴隶。


第三点,深入到实体经济的供应链中去,利用阿里巴巴的供应链优势和蚂蚁集团的技术优势,提供优质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服务实体经济。​​​​

标签组:[投资] [金融] [支付宝] [银行信贷] [信贷规模] [花呗] [业务模式] [蚂蚁交易

上一篇中信证券、兴业证券等券商教你2017如何投资新三板

下一篇黄蔚:服务设计驱动的革命

相关阅读

相同话题文章

推荐内容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