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直面转型压力,业务逻辑面临重构,战略转型路径如何选择?_管理

首页 > 财经 > 投资 > 正文 2021-06-08

发表自话题:战略融资和股权融资的区别

原标题:信托直面转型压力,业务逻辑面临重构,战略转型路径如何选择?

信托行业盈利模式

一、信托主要盈利模式

信托公司业务分为固有业务和信托业务,固有业务是信托公司运用自有资本(固有资产)开展的业务,固有业务盈利形式主要表现为投资收益和利差收入,占比较小,截至2018年底固有业务收入占信托行业总收入比重为36.17%,较2017年末上升3.79%。而信托业务是指公司作为受托人,按照委托人意愿以公司名义对受托的货币资金或其他财产进行管理或处分,并从中收取信托报酬的业务。信托业务实质是代客理财业务,属于资产管理行业范畴,亦是信托公司的主要业务,贡献了公司利润的绝大部分来源。截至2018年底信托业务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为63.83%。

信托业务分为主动管理与被动管理,主动管理类信托的业务模式通常表现为信托公司通过向投资者发行集合类信托产品募集资金,再向融资方提供信托贷款服务,信托公司以从中赚取利差作为主要盈利模式;被动管理类信托的业务模式通常表现为同业投资者或机构投资者借助信托通道发行事务管理类信托或单一信托产品,信托公司以一定费率收取通道费(佣金)作为收入来源。

二、盈利模式与信托业务价值链

(一)利差模式

在“资管新规”颁布之前,集合信托产品存在明显的刚性兑付现象。集合资金信托管理办法中规定信托公司不得承诺信托计划最低收益,但在实际业务开展过程中,信托公司为了吸引投资者,合同中出现“预期收益率”概念,这便从投资者对产品的认可程度和信托公司给予投资者的收益分配基准上体现了信托产品的刚性兑付特性。刚性兑付的业务模式下,即使信托财产最终出现了投资损失,但信托公司为了维护自己作为受托人的声誉,仍然按照事先约定的承诺收益率进行兑付,所以信托公司实际承担了信用风险,赚取的是类银行贷款模式的融资利差,集合信托融资贷款本质上是间接融资,属于类银行信贷业务。

(二)佣金模式

信托公司佣金类收入主要来源于通道业务,按照银监会《关于调整信托公司净资本计算标准有关事项的通知》标准,信托公司信托业务可以区分为事务管理类(通道类)和非事务管理类(非通道类)两类。新规前,整个行业事务管理类信托快速发展,截至2017年底已占据信托资产半壁江山,比重达到59.62%。部分信托公司依靠通道类业务获取佣金收入,并作为主要收入来源。尽管通道类业务规模占信托业资产规模的一半以上,但对于信托公司来说回报率却很低,在信托业务收入贡献中,通道业务要远低于主动管理业务。

三、环境因素对信托行业的影响

(一)行业监管对盈利模式的影响

2018年4月,人民银行等4部委正式颁布的“资管新规”明确指向资产管理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在相应的配套文件中给出了明确的时间表。从本质上来看,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让金融回归本源,提升经济金融体系的资源配置效率。过去粗放型的信托贷款模式和扭曲信托本源的通道模式将不再适应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要求。一系列配套文件的相继出台,意在引导信托行业回归“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本源,信托行业向主动管理转型,盈利模式越来越多地表现为管理费收入。

(二)技术创新对信托业务的影响

由于技术水平和科技服务能力还有所欠缺,信托业期望借助金融科技推动信托资源服务实体经济的目标任重道远。在大数据、AI智能等高新技术快速发展的浪潮下,金融科技已逐步渗入到资产管理行业各个链条,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要实现金融科技与信托业务的较好融合,有效提升信托业务效率,需要信托公司对现有的产品系统、资产管理系统、估值管理系统等进行全面升级,所需的物力、人力、时间成本巨大。对信托公司来说,这将是一项长期的、严峻的挑战,短时间内难以完成。

(三)资源禀赋对盈利模式的影响

信托产业价值链上的资源要素分配中,上游包括客户群体、品牌形象、渠道建设和产品创设,中游包括业务资质、团队建设、IT系统建设和运作模式,下游包括投研能力和投资标的。不同信托机构所拥有的资源禀赋不同,其布局信托产业价值链的重点环节不同。具体而言,“去通道”直接抑制了上游同业客户资金引入,而向上穿透的监管要求又使得变相降低投资者要求的做法难以为继,处于上游产业端的信托机构佣金盈利模式面临转变;对于信托产业链中下游而言,投资范围无较多限制一直是信托行业的比较竞争优势,但在“去刚兑”要求下利差模式受影响,信托公司向主动管理转型,对其投研能力和筛选投资标的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新环境下信托盈利模式的转变

外部监管环境趋严,技术环境日新月异,整个资产管理行业步入转型发展通道。未来,信托公司盈利模式向管理费模式转型,不断提升主动管理能力作为核心竞争优势的信托公司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管理费模式。在此模式下,信托公司既是信托计划的发行人,同时也是管理人,独立负责信托资金的投资运作。在信托计划期限内,信托公司将收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费。管理费通常按照“固定+浮动”费率收取,其中固定部分按照信托财产的固定比例收取,信托公司通常为价格的被动接受方;浮动部分则在信托财产清算并分配盈利时提取,通常在投资收益达到某一目标时,按照约定比例收取,信托公司具有较大的议价能力。另外信托计划中的费用将全部由信托财产(即信托本金加收益)承担,在投资项目实现退出后,信托公司会先从信托财产中扣除信托计划必要费用和约定比例的管理费用,再将信托收益返还给投资人。

信托行业发展战略

一、新形势下的发展战略挑战

新阶段,行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忽视。

一方面,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所带来的阵痛在所难免,传统信托业务模式步履维艰。由于监管层不断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去产能预期的增强,削弱了市场投资意愿,由此带来的传统经济疲弱、新兴经济尚待发展的局面,使得现有的信托展业模式和服务方式无法更高效地进行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

另一方面,统一金融监管,信托定位和业务生态发生转变,调整与转型任务艰巨。在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国内资产管理行业统一监管格局逐渐明朗,金融业呈现明显的混业经营趋势,信托业独有的制度红利被削弱,外围竞争愈发激烈,加大了信托业转型压力。

在当前强监管的趋势下,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投融资的需求也在趋向于多元化。墨守成规的产品和服务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国内资本市场发展的需求,未来信托业必将会涌现出拥有独特品牌价值的企业。如何将信托监管驱动的业务分类模式与信托公司自身发展形成的品牌业务与产品有机结合是信托公司品牌资产能否有效形成的关键所在,取决于信托公司自身资源禀赋的积累和专业化能力的提升。信托公司应该把更多的精力聚焦在如何修炼内功,夯实基础,依据自身在产业价值链上所具有的资源禀赋优势制定差异化竞争策略,紧随政策和市场的变化积极布局未来。

二、信托差异化发展战略

转型期,根据理财价值链,信托行业从“综合资产管理、专业私募投行、产业金融服务商”的三大细分方向纵深发展成为转型期的主要内容,多元化、差异化、精细化的发展模式将成为未来不同信托公司的制胜关键。

综合资产管理,指各方面实力较强的信托公司,通过构建全系列产品线(现金管理类、项目融资类、证券投资类等产品布局),面向高净值客户以财富管理的理念进行分销,面向机构投资者以专业服务商的定位进行分销。

专业私募投行,指以专业投资者作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财务顾问、托管、投融资安排等专业的投行服务。

产业金融服务商,指以某些优势产业作为主要服务对象,挖掘优质资产,创新投融资模式,并将上述资产销售给各类资金渠道。

信托差异化发展战略大致可分为三种路径:一是拥有广泛客户基础和多元营销渠道的中小型信托公司布局产业链上游,开展综合资产管理业务,打造信托财富管理品牌,为客户提供多元金融服务;二是拥有专业投资能力和项目资源的中小型信托公司布局产业链下游,重点聚焦2-3个产品条线或若干个行业领域,深耕细作,打造专业私募投行;三是拥有较强股东资源背景和资源整合实力的大型信托公司以私募投行思维致力于打造综合化、全周期的产业金融服务平台。

三、不同发展战略的资源要素突破

综合资产管理型信托机构关注信托行业上游产业链,客户群体、品牌形象、渠道建设和产品创设等要素是其转型发展中需要重点突破的内容,具体包括细分客户群体,根据不同类型客户需求配置金融产品或提供定制化服务;布局线上线下营销渠道,增强与客户的沟通便捷性;开设创新产品种类,满足客户多元化的财富管理需求。为提升服务水平,信托机构需加强自身建设,包括财富团队建设、直销系统建设、智能化IT系统建设。

专业私募投行型信托机构关注信托行业下游产业链,投研能力建设和投资标的选择是其在具体投资领域致胜的关键因素,具体表现为投研能力方面需加强另类投资、权益类投资和固收类投资;投资标的方面,沿袭信托机构传统竞争优势,非标债权在转型期依旧是信托资金的主要投资板块,此外,资产管理型信托机构应充分利用信托投资领域限制较少的比较优势,增加非上市公司股权、债券、股票、货币市场工具及衍生品方面的投资力度,丰富信托投资收益来源。为加强投研能力建设和投资标的配置,信托机构中后台需相应加强团队建设,包括投研团队、项目团队、运营团队和风控团队;IT系统建设方面,需加大研究系统、投资管理系统、风控管理系统、绩效评估系统和交易管理系统方面的投入力度。

布局全产业链的产业金融服务商多为综合实力较强的大型头部信托公司,全业务资质能为其整合上下游资源提供制度基础。打造全能型行业服务整合商通常采用私募投行式发展战略,主要为股债结合类业务,包括私募股权投资(PE)、产业基金、资产证券化、并购重组等,其核心优势在于信托公司可凭借其跨越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产业投资市场的制度优势,运用灵活的投融资机制,专业化的业务创新能力,推出契合客户需求的多样化产品和服务,以此增强核心竞争力。

信托行业发展战略与协同创新研究

作为跟随改革开放同步发展的金融子行业,信托经历了探索期、规范期和快速发展期,资管新规出台前,信托行业管理资产规模一度达到26.25万亿元,其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容小觑,行业地位突出。随着2018年4月资管新规出台,资管行业统一监管时代来临,在“破刚兑、去通道、去嵌套、非标转标”的监管要求下,监管套利、多层嵌套、刚性兑付、资金池逐一被击破,依靠信托牌照快速扩张业务规模的传统模式直面冲击。在此背景下,信托公司根据自身资源禀赋,调整战略方向与业务重点,推动全行业实现了降中趋稳、提质增效的整体效果。

新时期,信托转型发展势在必行,各信托机构需要在监管框架内,结合经济发展、技术创新以及自身资源禀赋探索业务转型路径,重新定位,根据自身比较优势选择差异化发展战略。

一、历史与现状:传统信托业务遭遇转型压力,直面过渡冲击

(一)沐浴改革春风,砥砺前行

1、第一阶段:探索期(1979—2000年)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需要,在金融体制方面实施全面改革,信托业作为金融体制融资改革工具和试验田经历了漫长的探索时期。这一时期信托作为一种特殊的融资改革工具,缺乏明确的业务规范和定位,信托机构业务与银行业务高度相似,总体特点表现为缺制度、缺需求、机构数量多、主业不明、经营混乱。1999年2月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人民银行整顿信托公司方案的通知》,加大对信托业的整顿工作,实现了信托业与银行业严格的分业经营,信托业自此步入规范发展时期。

2、第二阶段:规范期(2001—2006年)

这一阶段,我国首次在法律层面构建信托制度,第一次对信托的定义、功能、信托公司的职责、信托监管等进行了规范。200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2002年颁布的《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和《信托投资公司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即业内所称的旧“一法两规”成为信托行业制度基础,初步明确信托业“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财产管理功能定位。

3、第三阶段:快速发展期(2007—2017)

2007年起,中国银监会重新制定《信托公司管理办法》、《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形成以新“一法两规”为基础和核心的信托法律法规体系;2010年8月24日实施的《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及其后与之配套的《信托公司净资本计算标准有关事项的通知》,建立起以净资本为核心的风险控制指标体系。此外,这一时期,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四万亿经济刺激,银行为了进行信贷规模腾挪,借助信托通道出表,从此信托通道功能被发现。随着供给侧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国内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断扩大,多重因素作用下此阶段为信托业的爆发增长期。

4、第四阶段:资管新规下的转型期(2018—)

2018年4月,资管新规出台,开启了资产管理行业的统一监管新时代。统一监管标准、消除套利、穿透监管、打破刚兑的监管要求对信托行业传统融资贷款类、通道类业务模式带来颠覆性影响,回归信托本源,向主动管理转型需要信托公司进一步提高投资管理、研发设计、运营和产品销售能力。信托行业步入资管新规下的转型发展期。

1、严监管下,信托规模扩张放缓,业绩下降

面对严格的监管环境和复杂的竞争形势,信托资产规模在2017年底达到26.25万亿元的高位后开始逐步回落,截至2018年4季度信托业管理资产规模为22.7万亿元,较年初下降3.55万亿,下降幅度达到13.5%,跌幅明显。

经营效益上,截至2018年4季度末,全行业实现营业收入1140.63亿元,而上年同期为1190.69亿元,2018年信托行业营业收入较2017年下降4.2%;2018年实现行业利润总额731.8亿元,而上年同期为824.11亿元,今年较上年相比下降11.2%。信托行业经营业绩呈调整下降趋势。

2、同质化向差异化发展,比较优势初现端倪

新规以前,信托业务同质化严重。从投资领域看,传统的信托业务集中在房地产信托和基础设施信托,各家公司的业务也主要围绕着这两个领域展开,这两个领域也是信托公司主要的收入和利润来源;从业务模式看,行业内机构普遍开展信托债权融资类业务和通道业务,盈利模式以利差收入和佣金收入为主,信托行业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各家机构较多地依赖上游资金方供给和下游融资方的需求被动开展信托业务,信托公司比较优势不明显。

2018年,随着资管新规的颁布实施,信托业务逐渐显现出向差异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各信托公司依据自身资源禀赋专注于一两个领域的专业投资,比较优势初现端倪。比如,部分信托公司开始发力财富管理市场,推出现金管理类、项目融资类、证券投资类等产品,以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投资理财需求;部分公司着力于高新技术领域投资,意图打造专业化精品投行;部分综合实力较强的信托机构专注产业金融服务,以某些优势产业作为服务对象,创新投融资模式提供全产业链服务。

3、各类资管竞相争逐,信托行业资产规模排名暂时靠前

伴随着国内经济发展增速换挡,信托行业由过去的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过渡。截至2018年底,信托资产管理规模为22.7万亿元,比2017年末下降3.55万亿元。信托行业规模缩水,绝对规模仍保持了仅次于银行理财的第二大资管子行业地位,但从行业占比来看,信托规模占六个资管子行业总比重为20.6%,较2017年底下降3.2个百分点,亦创下了自2014年来的新低。

(三)监管文件频发,信托公司如履薄冰险中求胜

1、“三三四十”整顿

资管新规之前,监管层针对同业、投资、理财等业务,相继推出“三三四十”监管政策,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相应的主题开展自查与整治,重点关注杠杆、嵌套、监管套利等领域,集中整治“三违反”、“三套利”、“四不当”,要求防范“十大风险”,强调“监管补短板”。这些政策对信托房地产类信托、PPP、政信类信托业务产生了重要影响。

2、资管新规套紧箍咒

2018年资管新规发布,基本延续了征求意见稿“降杠杆、去刚兑、挤泡沫、防风险”的监管思路。作为资产管理行业的纲领性文件,资管新规按照资管产品的类型制定统一的监管标准,对同类资管业务作出一致性规定,实行公平的市场准入和监管,最大程度地消除监管套利空间,为资管业务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与2017年11月发布的征求意见稿相比,资管新规更加细化、更具可操作性,在坚持净值化管理、打破刚兑、严控非标、规范资金池等核心要义的基础上,对相关条款进行了修改完善。

资管新规主要从净值化管理、消除多层嵌套和通道、清理资金池业务、提高合格投资者门槛和分级比例限制五个方面,对信托公司的业务经营产生较大影响。主要表现在:信托产品刚兑不再,减负的同时难吸引投资者,小规模信托公司受影响较大;去通道去嵌套的规定下,信托牌照优势渐弭,粗放式规模扩张难以为继;清理资金池业务督促信托公司必须改变产品发行方式,信托资金来源受影响;提高合格投资者门槛打击的是市场上拆分信托份额,变相降低投资者要求的做法;限杠杆使部分信托失去吸引力。监管套利、多层嵌套、刚性兑付、资金池逐一被击破,信托公司在转型前期如履薄冰,险中求胜。

3、新规配套文件陆续出台

8月17日,银保监会信托监督管理部发布《关于加强规范资产管理业务过渡期内信托监管工作的通知》对当前市场关注的宏观风险、通道业务、家族信托业务、资产支持证券、存量产品续接等方面作出了指示,对加强信托业务及创新产品的监管、推进过渡期内整改工作、切实防范信托业风险、维护金融经济和社会稳定都有切实意义。

9月19日,由中国信托业协会组织制定的《信托公司受托责任尽职指引》明确了信托公司在信托业务流程中的相应职责,“卖者尽责、买者自负”法规理念的落实,为信托业打破刚兑奠定了制度基础。

严监管环境下,控非标、破刚兑、去通道、去嵌套的监管目的需要按进程一一实现,信托业务模式面临转型,传统以信托融资贷款收取利差和以出借信托通道收取佣金的盈利模式难以为继,随着信托业进入持续的主动管理转型期,收入来源将向管理费模式转型,信托机构越来越依靠其自身资产管理能力在整个资产管理行业中争取市场份额,获取信托报酬。

二、挑战与破局:新规推动业务转型,信托机构打造品牌价值谋发展

(一)资管新规对信托行业的冲击

监管套利、多层嵌套、刚性兑付、资金池逐一击破,传统信托业务逻辑面临重构。

1、新规重申清理资金池业务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底,信托业68家信托公司中,目前有大概1/3的公司有资金池业务,存量资金池信托产品整改一般是要等产品自然到期,通过自然到期的方式进行整改。信托行业资金池大约为 3000 亿,存量资金池平均有60%-65%的资金投往非标产品。若要求资金池“清空非标”,则超过1800亿的入池资产将受影响。

本次资管新规对资金池业务的严打并非首提,而是重申。资管新规之前,便有相关文件对资金池业务进行了规范。比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影子银行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13)107号)明确信托公司“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功能定位,推动信托公司业务模式转型,回归信托主业,运用净资本管理约束信贷类业务,信托公司不得开展非标准化理财资金池等具有影子银行特征的业务;《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运作管理暂行规定》(证监会公告〔2016〕13号)规定证券期货经营机构不得开展或参与具有“资金池”性质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

2018年资管新规规定金融机构应当做到每只资产管理产品的资金单独管理、单独建账、单独核算,不得开展或者参与具有滚动发行、集合运作、分离定价特征的资金池业务。同时,在今年4月份召开的一次信托业监管工作会议提出,三年内清理信托公司非标资金池业务,意味着到2020年即清理完毕,更是从业务范围和时间限制上给信托行业资金池业务套上了紧箍咒。三年过渡期并非是对以往违规行为的纵容期,在过渡期内,金融机构可结合实际情况逐步压缩资金规模及逐步收回投资,亦可整改为规范的开放式运作业务,但其不得继续新增资金规模或继续滚动投资。

2、“规模大户”通道业务开始缩水

去通道是目前信托乃至整个资产管理行业改革主要焦点之一,一直以来,通道业务都在信托公司业务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在业内以事务管理类信托代表通道业务规模的计量指标下,2017年底事务管理类信托占信托资产总比重59.62%,2018年事务管理类信托开始缩水,截至年底,占比降为58.36%,依旧处于较高位置,一些信托公司的主要利润就是源自于通道业务。随着监管层对于通道业务的限制和收紧,未来通道业务的存续规模必然将会大幅下降。

3、房地产业务

在传统业务领域,鉴于房地产市场资金敞口较大,信托机构房地产信托业务需要改造与升级,不断向精细化、专业化、基金化方向发展。考虑到宏观经济基本面的变化,以及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预期,信托公司不能过于依赖房地产业务。

(二)信托业务逻辑重构

1、新时期,信托行业定位面临重大变化

自2007年新“一法两规”颁布实施以来,我国信托业经历了爆发式增长,截至2017年底,信托资产管理规模超过保险业、证券业和基金业,成为金融体系中仅次于银行理财的第二大子行业。这一阶段,中国经济处于上行周期,人均GDP提高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带来人们理财意识的觉醒,加上信托行业一系列市场化政策措施的推动,信托公司仅凭自身制度优势开展同质化程度高的信托贷款、通道类业务,在既为社会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的同时,自身亦获得了跨越式发展。2018年4月,资管新规出台,“去杠杆、去刚兑、去通道、去嵌套”成为资产管理行业监管重点,信托公司过往野蛮式发展造成的模糊定位和脱离信托本源面临重大变化,资产管理新时期,明确信托行业发展定位,回归“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信托本源,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成为信托行业的当务之急。

2、资产管理背景下,各类资管产品竞争激烈

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下,信托行业自成立以来,既推动了实体经济的快速增长,自身也形成了较为固定的发展模式。行至2018年,随着资管新规等一系列文件的落地,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出台,拥有强大客户资源和资金优势的商业银行积极布局;券商系、保险资管、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积极适应统一监管要求,向主动管理转型,凭借过硬的专业投资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抢占资产管理领域市场份额。激烈竞争背景下,信托牌照优势影响下的同质化发展终将结束,信托行业的格局和价值也正在被重塑,差异化发展的品牌优势竞争已经拉开序幕。

3、资管新政推进,统一监管催生信托业务模式重塑

新规前,债权融资类业务和通道类业务是信托业的两种主要业务模式,各信托公司业务同质化程度高,竞争优势不明显,随着资管新规和一系列配套文件的相继推进实施,信托行业进入资产管理行业统一监管范畴,行业内机构面临来自整个资管行业的竞争,此背景下,传统依靠信托牌照优势开展债权融资类业务和通道类业务将失去比较优势,信托业务模式面临重塑。统一监管环境下,信托公司应正确审视自身资源禀赋,依托自身比较优势,精确定位适合自身的业务模式的投资领域,专注于打造差异化竞争模式,实现业务种类的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与链条化。

4、差异化竞争,打造自身品牌价值是出路

信托行业作为规模仅次于银行理财的第二大资管行业,在我国金融混业经营的历史背景下,同质化现象明显。新的资管竞争环境中,68家信托公司基于不同的区域环境、资源背景、管理团队、经济走势判断,以及不同的转型、创新力度,将逐渐走向差异化发展道路。探索科学的转型发展路径是每家信托公司的当务之急,如何在准确把握金融功能本源以及信托制度本质基础上,结合自身定位及实际形成差异化的品牌优势是检验信托公司转型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坚持信托“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功能定位,遵守监管法规是底线,整合业内资源打造信托品牌是关键。

根据资管价值链,信托行业从“综合资产管理、专业私募投行、产业金融服务商”的三大细分方向纵深发展成为转型期的主要内容,多元化、差异化、精细化的发展模式将成为未来不同信托公司的制胜关键。

1、行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从行业利好来看,首先,经济结构变化将激励更多创新型信托业务出现。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2.2%,在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中占据主要地位。同时,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相比,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为7.6%,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可以看到,在经济结构转型阶段,中国经济发展正逐步由“工业化”向“后工业化”转变,传统制造业的技术升级和以高新技术和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正日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这也使得实体经济对金融的需求发生了根本改变。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也需要从过去的银行信贷类业务模式转变为投行类业务模式,降低对房地产业、传统制造业的落后产能等产业的融资比重,提升对新一代IT产业、健康医疗、新能源、节能环保、数字创意等新一代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融资服务。我国经济体发展动力的结构性变化正在倒逼金融机构的展业方向和业态模式发生深刻变化。

其次,跨领域牌照优势有助于信托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信托具备横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实业市场领域的制度优势,拥有股权、债权以及其他多种灵活的资金运用方式,具备优秀的资源整合能力,并能够通过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为实体经济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满足实体经济多样化、多层次的深度需求。

此外,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将有助于解放生产力,引导行业生产力变革,信托业务的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将有望借助金融科技的力量迈向更高的台阶。

2、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当然,行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忽视。一方面,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所带来的阵痛在所难免,传统信托业务模式步履维艰。由于监管层不断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产能预期的增强,削弱了市场投资意愿,由此带来的传统经济疲弱、新兴经济尚待发展的局面,使得现有的信托展业模式和服务方式无法更高效地进行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

另一方面,统一金融监管,信托定位和业务生态发生转变,调整与转型任务艰巨。在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资产管理行业统一监管的格局逐渐明朗,金融业呈现明显的混业经营趋势,信托业独有的制度红利被削弱,外围竞争愈发激烈,加大了信托业转型压力。

此外,信托行业的技术水平和市场服务能力还有所欠缺,期望借助金融科技打通信托资源服务实体经济的新通道任重道远。在大数据、AI智能等高新技术快速发展的浪潮下,金融科技已逐步渗入到资产管理行业各个环节,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要实现金融科技与信托业务的较好融合,有效提升信托业务效率,需要信托公司对现有的产品系统、资产管理系统、估值管理系统等进行全面升级,所需的物力、人力、时间成本巨大,对信托公司来说,这将是一项长期的、严峻的挑战,短时间内难以完成。

3、资源禀赋对业务转型的影响

转型期,根据理财价值链,信托行业从“综合资产管理、专业私募投行、产业金融服务商”的三大细分方向纵深发展成为转型期的主要内容,多元化、差异化、精细化的发展模式将成为未来不同信托公司的制胜关键。

综合资产管理型信托机构关注信托行业上游产业链,客户群体、品牌形象、渠道建设和产品创设等要素是其转型发展中需要重点突破的内容,具体包括细分客户群体,根据不同类型客户需求配置金融产品或提供定制化服务;布局线上线下营销渠道,增强与客户的沟通便捷性;开设创新产品种类,满足客户多元化的财富管理需求。为提升服务水平,信托机构需加强自身建设,包括财富团队建设、直销系统建设、智能化IT系统建设。

专业私募投行型信托机构关注信托行业下游产业链,投研能力建设和投资标的选择是其在具体投资领域致胜的关键因素,具体表现为投研能力方面需加强另类投资、权益类投资和固收类投资;投资标的方面,沿袭信托机构传统竞争优势,非标债权在转型期依旧是信托资金的主要投资板块,此外,资产管理型信托机构应充分利用信托投资领域限制较少的比较优势,增加非上市公司股权、债券、股票、货币市场工具及衍生品方面的投资力度,丰富信托投资收益来源。为加强投研能力建设和投资标的配置,信托机构中后台需相应加强团队建设,包括投研团队、项目团队、运营团队和风控团队;IT系统建设方面,需加大研究系统、投资管理系统、风控管理系统、绩效评估系统和交易管理系统方面的投入力度。

布局全产业链的产业金融服务商多为综合实力较强的大型头部信托公司,全业务资质能为其整合上下游资源提供制度基础。打造全能型行业服务整合商通常采用私募投行式发展战略,主要为股债结合类业务,包括私募股权投资(PE)、产业基金、资产证券化、并购重组等,其核心优势在于信托公司可凭借其跨越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产业投资市场的制度优势,运用灵活的投融资机制,专业化的业务创新能力,推出契合客户需求的多样化产品和服务,并依此增强核心竞争力。

三、机构定位:新形势下的信托战略定位和应对措施

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这给包括信托公司在内的金融机构指明了贯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融结合、更好地服务高质量发展企业的大方向。从总体发展定位看,服务实体经济是信托公司共同的战略选择。

从信托公司战略规划看,转型成为战略规划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同的转型路径与各公司的发展历程、组织架构设置、业务与资源禀赋以及公司治理机制密切相关,不存在绝对的优或劣,然而,对大部分公司而言,找到合适的战略转型路径并贯彻实施仍是不小的挑战。

(一)专业私募投行

专业私募投行,指以专业投资者作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财务顾问、托管、投融资安排等专业的投行服务。

传统“逐草而居”的业务模式难以为继,实业领域投资将向纵深化发展。信托公司在实业领域已经有了多年的经验积累,然而始终没有在一个领域沉淀下来,形成持续稳定的业务模式,反而如同“游牧民族”在不同领域频繁更替。其核心问题在于信托公司被传统的“私募高收益债”业务模式所束缚,只能跟随经济周期波动和市场热点,寻找对于高成本资金价格不敏感的融资端,并且只为企业生命周期的一个阶段提供融资服务。随着金融市场化进程的推进,这种“逐水草而居”的游牧业务模式必然无法沉淀出核心竞争能力,在利率市场化和资产管理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其生存空间也必将越来越小。

信托公司应当不断拓展新的工商领域,并向企业融资阶段的上下游拓展,乃至为企业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融资服务。信托机构需要逐步建立以行业为基础的专业融资管理能力,以避免行业周期波动带来业务的不确定性,从“游牧”转变为“定居”。我们认为除传统的房地产、基础设施外,信托公司还可以向消费、IT等高增长行业,以及医疗、教育等其他工商企业领域拓展。

打造专业领域投资价值品牌的信托公司的核心优势在于,此类以投资于实业经济方向的专业资金信托,相较于其他金融机构投资限制较少,能够覆盖实体经济各行各业,是信托投资公司树立信托品牌、提高信托市场占有率的捷径,也是与实业经济的最佳结合点。对于拥有股东资源背景和特殊领域投资经验的信托公司而言,深耕某一领域,打造专业投资品牌价值是其核心发展方向。

在目前去通道和去嵌套的监管环境下,在战略转型业务利润增长点尚未形成的背景下,巩固和提升传统业务优势,需要努力提升主动管理能力,保持主动管理信托业务规模的持续增长。从信托公司履行受托人责任的角度看,提升主动管理能力也是对委托人和信托公司股东尽责的表现。此外,提升主动管理能力与服务实体经济是密切相关的,只有具备足够的项目管控和风险管理能力,才可以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1、另类投资

相比较国外而言,我国另类资产管理主要集中于融资借贷。资管新规后,另类资产投资范围进一步细分,相关投资更依赖管理人的专业经验,因此其投后管理对于获取高收益的作用更大。

作为信托业服务实体经济投入资金最多、服务时间最长、积累经验最丰富的两个行业——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将这两个领域作为信托公司扎根实体经济、服务实体经济的立足点,可以说是各家信托公司的一致选择。未来,信托公司逐步建立以行业为基础的专业融资管理能力,避免行业周期波动带来的业务不确定性;同时,耦合其他金融行业,向企业融资生命周期的上下游延展,布局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

2、证券投资信托

2009年1月23日,银监会下发《信托公司证券投资信托业务操作指引》,为信托公司开展证券投资信托业务,设立、发行证券投资类信托产品提供了方向和指引,证券投资信托业务开始成为信托公司参与二级市场的常规业务,与基础产业、工商企业、房地产以及金融机构一并成为资金信托的主要投资方向之一。2015年下半年,证监会连续下发《关于加强证券公司信息系统外部接入管理的通知》、《关于清理整顿违法从事证券业务活动的意见》等政策文件,证券市场大幅波动,信托公司证券投资类信托规模断崖式下跌。2016年3月,银监会向各银监局下发了《进一步加强信托公司风险监管工作的意见》(58号文),其中明确,信托公司应合理控制结构化股票投资信托产品杠杆比例,优先受益人与劣后受益人投资资金配置比例原则上不超过1:1,最高不超过2:1,不得变相放大劣后级受益人的杠杆比例。

纵观近几年证券投资信托产品的增速变化,其波动幅度远大于资金信托规模变化幅度,也大于其他四类投资领域信托产品的变化幅度。究其原因,主要是证券投资类信托既受银监体系本来的监管影响,还受到证监体系相关政策以及证券市场行情变化的影响。当前,银监体系和证监体系加强对资管行业的行业规范或窗口指导,证券市场也呈现持续低迷行情,双重因素影响下,导致2018年前两个季度证券投资类信托规模增长幅度小于资金信托总规模增长幅度,环比跌幅较资金信托跌幅更大的情况出现。

在信托业去通道持续的大环境中,不断萎缩的通道业务正倒逼信托公司通过开拓其他业务进行“突围”。作为标准化业务的证券类信托业务,日渐成为各家信托公司青睐的对象,变成当下信托业着力发展的重点业务之一。

3、绿色信托

发挥信托制度优势,将绿色理念引入信托发展战略,是信托公司寻找契合国家发展战略、行业发展转型、公司发展动力的创新路径。树立绿色理念是在公司战略层面发展绿色信托,对信托创新业务开展具有直接导向意义。其中,中航信托在 68 家信托公司中最先系统地提出绿色信托概念,并最先把绿色理念和绿色行动引入信托业务与公司治理。借助于信托业务的开展,以绿色为主题,构筑客户、公司、交易对手多方主体之间的信托生态圈,在增进整体社会效益方面意义重大, 一方面,通过市场化手段和过程化管理,履行受托责任,影响交易对手实施节能减排、低碳转型,帮助其实现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向优秀的交易对手学习,优化自身绿色发展的实践措施,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更好地为投资人服务。

4、消费金融领域

面对快速成长、日新月异的小微市场,如何在大浪淘沙的市场中构建核心竞争力、如何在互联网浪潮下不被颠覆,是有志于借力普惠金融大潮发展的信托公司,也是所有进入普惠金融市场的金融机构所面临的共同难题。信托公司凭借服务积累的海量数据,以及外部接入数据,可整合成涵盖小微行业的庞大数据库,最终实现小微金融机构、跨细分市场的数据联盟,并通过数据联盟自身的自我再生长,发展为智能数据生态系统,进而推动中国个人信用体系的发展与完善。相比于数量巨大的终端服务商,信托公司在网点、人员、系统等方面均难以胜出,但信托公司可凭制度灵活性及综合金融服务能力,搭建针对小微金融机构的服务平台,为其提供涵盖融资、运营、信用服务、贷后管理等全流程服务体系。

5、QDII

QDII是指在人民币资本项下不可兑换、资本市场未开放的大背景下,境内合格投资机构在取得相应的资格后,投资境外资本市场的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投资业务的一项制度安排。2007年,银监会发布《信托公司受托境外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银监发[2007]27号)和《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调整信托公司受托境外理财业务境外投资范围的通知》(银监办发[2007]162号),对QDII业务的资格审批和投资范围进行了规范。截至目前,共有22家信托公司获得QDII资格,QDII是信托公司实现境外投资的主要渠道。但是由于现阶段国家外汇管理局QDII额度稀缺,导致目前拥有QDII额度的公司只有14家,其余8家信托公司面临有资格没额度的尴尬局面,无法在境外业务方面“大展拳脚”。未来随着金融国际化的深入,提前布局QDII业务的信托公司将抢先得利。

(二)综合资产管理

综合资产管理,指各方面实力较强的信托公司,通过构建全系列产品线(现金管理类、项目融资类、证券投资类等产品布局),面向高净值客户以财富管理的理念进行分销,面向机构投资者以专业服务商的定位进行分销。

伴随居民财富的快速积累以及信托回归本源的需求,财产权信托业务已被部分信托机构纳入战略布局之中。随着投资理念的成熟,未来高端投资者的资产配置将趋向多元化。财富管理服务化驱动,主要是强调财富管理的体系化构建,应该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提升专业化的综合服务能力。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从单纯的信托产品销售向综合性财富管理业务转变,在此基础上开展单独账户管理业务,尝试拓展家族信托业务、推出客户定制计划。第二,立足于以高端客户需求为核心,以专业资产配置能力为核心,提升综合金融服务能力,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产品供给和理财服务。第三,为不同的客户配置家族信托、保险金信托、专户理财等专业化的细分服务。在服务内容上涵盖专业咨询、资产配置、事务管理等全链条系列服务;在资产配置上,建立平衡配置、稳健配置、积极配置和增强配置等不同投资策略。

打造综合资产管理品牌的信托公司的核心优势在于充分利用营销渠道开发和维护高净值客户资源,凭借其多样化、定制化的服务手段,为客户提供满足其多元财富管理需求,增加客户黏性。

1、现金管理类

和普通信托产品相比,现金管理类信托类似于货币基金的模式,其流通性强;和银行存款、货币基金相比,现金管理类信托收益率更高。比较受投资者青睐,信托公司也借势力推,将之作为转型产品之一。从投资门槛来说,现金管理类信托产品虽然流动性强,购买和赎回期较为自由,但作为集合信托产品,投资者仍需是合格投资者。

2、项目融资类

融资类信托是指将受托资金以融资(如贷款、融资租赁等)的方式借给资金需求方,与投资类信托产生股权关系不同,融资类信托产生的是债权关系。融资方通常有清晰的抵押担保物和质押率。融资类信托以资金需求方的融资需求为驱动因素和业务起点,信托目的以寻求信托资产的固定回报为主,信托资产主要运用于信托设立前已事先指定的特定项目。信托公司在此类业务中主要承担向委托人、受益人推荐特定项目,向特定项目索取融资本金和利息的职责。包括信托贷款、带有回购、回购选择权或担保安排的股权融资型信托、信贷资产受让信托等。

3、家族信托

家族信托这类财富管理业务,既需要有专业的金融服务能力,也需要有良好的品牌积淀和市场口碑。从以往高净值人群的选择看,品牌、服务等都是关键决策事项。近年来,信托开始注重品牌建设,包括设立家族信托的品牌,通过品牌传递服务理念、企业价值观,感染客户、吸引客户。

4、保险金信托

得益于中国经济持续数十年的高速增长,中国高净值客户数量迅猛增长,传统的金融产品已无法满足其财富传承和财富管理的需求,保险金信托应运而生;同时,监管层对于金融机构本身回归业务本源的发展要求日趋严格,而保险金信托属于回归信托本源的信托业务,是国内信托业务转型和创新的方向。保险金信托既可以实现对生存保险金的身前财富管理,又可以实现对身后财产的安排,优势明显,随着我国财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保险金信托市场更加广阔。作为新兴的业务类型,保险金信托目前市场规模占比还较小,发展尚不成熟,面临机构磨合、客户教育与制度建设等方面的挑战。据统计,2017年,有6家信托公司开展保险金信托业务,规模达到3.52亿元,业务单数到达1023单,这对一个新兴业务类型而言已是相当难得的成绩。

5、养老金信托

养老信托融合了养老服务与金融服务,实现了老年人的资产保值增值与日常身体照顾及医养的愿望,具有契约性、独立性、长期性和目的性四大特征。与银行、证券、保险等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养老信托具有资产隔离的安全性、保护机制完善性和管理运作的灵活性等优势。

6、慈善信托

2018年11月5日,民政部发布《慈善组织保值增值投资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对慈善组织投资业务的投资范围的规定,意味着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券商、信托等金融机构将迎来业务开发的新机遇。信托应该发挥信托制度优势,与各类基金会等慈善组织建立更加深入的全面合作关系,在做好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本源业务同时,形成更广泛的社会公益力量,为践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助力。

传统信托业务大多为融资业务,贷款业务比重要比统计报表所体现的多得多,随着利率市场化以及制度红利的逐步消失,传统融资业务转型压力很大。专业私募投行强调交易专业化,主要为股债结合类业务,包括私募股权投资(PE)、产业基金、资产证券化、并购重组等其他业务。投贷联动的创新、资产证券化的技术创新也成为部分信托机构的战略选择;不良资产证券化、产业基金等创新业务领域有望成为新的行业发展方向。

在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信托行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更需要坚持创新探索、以变求变的开拓进取精神。

打造全能型产业金融服务商的核心优势在于信托公司可凭借其跨越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产业投资市场的制度优势,运用灵活的投融资机制,专业化的业务创新能力,推出契合客户需求的多样化产品和服务,并依此增强核心竞争力。

1、产业基金

产业基金主要以特定产业中处于创业期、成长期未上市企业股权为投资标的,通过战略投资或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实现企业增值。目前信托参与产业基金仍然处于尝试阶段,并且主动管理的项目相对较少,与信托公司传统融资业务相比,产业基金牵涉合作方更多,交易结构和风险管理也更复杂。

产业基金不同于传统的贷款或者单一债务模式,通过股债结合的方式,专注于某些行业或者领域,信托公司的资金募集能力较强,其信托制度本身也具有灵活多样的优势,通过产业基金的方式,信托公司可以更好地发挥促进资本形成、引导资源有效配置。与传统的集合信托业务主要针对单一项目提供债权融资、依赖物的信用增信不同,产业基金可以为实体产业提供股权资本支持,有助于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帮助企业进行外延扩张,促进产业并购重组。相比传统的资金来源与项目运用“一对一”的信托业务模式,产业基金可以同时投资于多个项目,产业基金不仅能分散单个项目的投资风险,而且还可以通过不同项目间的收益平滑提高业绩的稳定性。

信托公司参与产业基金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担任产业基金的资金募集渠道,作为LP(有限合伙)加入产业基金;二是发挥主动管理作用,与专业产业机构合作,共同成立基金管理公司,在发挥资金募集作用的同时,也承担产业基金设立、股权管理等更多事务。三是以设立母基金+子基金的方式参与,如联合省级地方政府成立产业引导母基金,借助母基金的资金资源引导作用,参与设立市县级产业基金,深耕某一区域的产业投资项目。

近年来,信托公司积极推动业务模式向基金化转型,开展的产业基金业务主要涉及基础设施产业领域、新能源、节能环保、医疗健康以及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等战略新兴产业领域。

2、私募股权投资

2007年3月1日新“两规”生效后,对信托公司资金信托的运用方式作了明确的规定,要求信托资金应以债权、股权和物权等方式运用,由于债权管理方式处于限制状态,物权管理方式目前缺乏相关配套政策,股权管理方式就自然成为信托公司资金信托业务拓展的新方向。

私募股权基金是通常投资于包括种子期和成长期企业的创业投资基金,投资于企业扩展期的直接投资基金,同时用于管理层收购的并购投资基金,投资过渡期企业的或者上市前企业的过桥基金也是私募股权基金的投资范畴,即凡是在一家企业上市前所获得的股权投资都属于私募股权投资。在我国,以信托计划的形式设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除了具有制度保障之外,还具有提高资金安全性、免于双重征税、投资人退出灵活等优势。目前公开发行上市成为目前状态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投资退出最优选择,从这个角度考虑,信托公司作为融资平台及资金募集人参与私募股权投资时,选择与券商合作开发成长期pre-IPO企业投资项目是开展私募股权投资业务较好的切入点。作为资金募集人,信托公司可以根据投资人的需求特征及投资管理人的管理风格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设计更合理的产品结构,制定有效的管理费比例和提成比例分配方案,对投资管理人过去的业绩、管理团队的经验和能力作充分的说明。帮助投资管理人与投资人进行沟通,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找到适合的投资人。

3、并购重组

国务院于2014年3月份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优化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的意见》,该意见为做大做强兼并重组市场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2014年4月银监会下发的《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信托公司风险监管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六大转型方向之一就是“鼓励开展并购业务,积极参与企业并购重组,推动产业转型”,并购信托数量迅速增加。支持信托公司通过企业并购重组等方式服务实体经济,鼓励信托公司积极试点并购信托等各类子公司。

在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信托行业的转型发展必须服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趋势。在此背景下信托公司应充分发挥信托制度优势积极参与并购重组,这是行业转型的一个重要方向。信托公司参与并购重组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参与形式上,信托公司可以通过成立并购重组基金、发行信托计划等多种方式参与企业并购重组;资金募集方面看,信托公司过去几年发展中积累了大量高净值客户,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募集并购业务所需的资金,信托公司募集资金的灵活性和高效性优势更为明显。近几年,信托公司参与企业并购的程度不断加深,其中并购贷款是目前最主要的业务模式。并购贷款模式是指信托计划募集资金以贷款方式投放资金实施并购。在不同的实施主体下,介入并购的资金信托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即信托公司主导型和信托公司参与型。

4、资产证券化

自2005年资产证券化试点启动以来,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我国ABS业务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备案制、注册制、试点规模扩容等扶持政策推动下,ABS市场发行常态化。目前信托公司在整个资产证券化业务链中多处于通道角色,起到隔离风险的目的。信托作为SPV现阶段主要担任通道职能,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当前市场仍处于卖方驱动的阶段所造成的。从长期看来,资产证券化必将由卖方驱动的模式向买方驱动的模式转变。在买方驱动的市场,投资人起主导作用,各中介结构提供资本中介、产品设计、投资、资产管理等全方面的服务;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则是投资。在买方市场中,受托机构可以利用SPV进行开展主动管理型业务,发挥在投资方面积累的经验,进行资本套利。

2018年年初,交易商协会发布了《非金融企业资产支持票据指引(修订稿)》,此次修订重点对资产支持票据的资产类型、交易结构、风险隔离、信息披露、参与各方权利义务、投资人保护机制等进行了规范。此次ABN指引的修订也为信托公司带来了新的业务发展机遇。信托型ABN跟信托公司操作的主动管理项目基本一致,从项目的尽调、产品销售到后续的过程管理,信托公司可以起到主导项目进程的作用,资产证券化方面,信托公司大有可为。

5、财务顾问

所谓财务顾问业务是指根据客户需求,站在客户的角度,为政府、机构和企业等客户的财务管理、投融资、兼并与收购、资产重组、债务重组、发展战略等活动提供金融咨询、经济分析和财务方案设计等收费性顾问服务。

在国资改革大背景下,政府财务顾问业务迎来发展机遇。对金融机构而言,由于政府需要“顾问”的项目都是大手笔,有助于金融机构的收入结构实现多元化。政府财务顾问业务除了直接带来顾问费用收益,而且作为财务顾问能够掌握地方国资改革动向,熟悉地方人脉关系,获得第一手的项目信息,有利于争取项目,获得更多的业务机会,信托公司开展财务顾问业务具有较大的溢出价值。在当前中国金融业分业经营的环境下,信托是唯一横跨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和产业市场的金融机构,其本身多元化的制度优势对地方政府极具诱惑力,能够为政府提供从企业转制改制、投融资、兼并重组等一系列的金融服务。

6、非金融企业债券承销

2017年9月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关于意向承销类会员(信托公司类)参与承销业务市场评价的公告》,启动信托公司参与承销业务市场评价工作。该次评价对象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意向承销类会员(信托公司类)。

信托公司获批的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承销资格而言,其包括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非公开定向发行债务融资工具、资产支持票据等多个业务。信托作公司为实业投行参与非金融企业债券承销业务,能够满足实体企业的融资需求,提升信托的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此外,信托开展银行间市场债券承销业务,有助于提高信托在债券市场的主动投资管理能力,促进标品信托业务的发展。参与债券承销业务将为公司拓展新的业务领域,尤其是开展银行间市场标准化业务具有重大促进作用。2018年,共有12家信托公司经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评价获得承销业务资格,可以开展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承销业务,分别是中信信托、中航信托、外贸信托、建信信托、英大信托、中融信托、兴业信托、华润信托、中诚信托、华能信托、上海信托、粤财信托。

(该部分内容参考和借鉴了新华信托总经理项琥在《以服务实体经济为中心,推动信托业转型升级》的表述。)

(一)以服务实体经济为中心,持续提升信托资源配置效率

信托发轫于实体经济,附着于实体经济,也服务于实体经济,与实体经济是“共生共荣”的关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3〕67号)明确提出,要盘活存量用好增量,在扩大实体经济融资来源、消化过剩产业的同时,加大对支柱产业、重点产业的促进作用,从而推动国民经济基础实力的提升。因此,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信托业转型发展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中心,既顺应国家经济发展趋势和宏观经济政策走向、响应监管政策导向,也符合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

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是降杠杆和防控金融风险,更在于切实打通金融资源服务实体经济的通道,实现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为此,信托业需顺应监管导向,在防风险、降杠杆的同时,借助金融科技力量,创新信托经营理念和服务模式,持续加强投研等各方面能力建设,定位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主动推进信托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结合。与此同时,各信托公司需基于自身资源禀赋,寻求差异化定位,树立行业品牌,打造核心竞争力。

(二)信托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业务模式,服务实体经济

在具体业务模式的选择上,信托公司可凭借跨越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的制度优势,运用灵活的投融资制度,重点发展资产证券化、产业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并购重组等创新业务,整合行业资源,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以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1、通过资产证券化盘活存量资产

十余年来,经过备案制、注册制、试点规模扩容等政策推动,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逐渐成熟。在资产证券化业务中,信托公司所扮演的角色也逐步由“通道”向“主导”转变,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进一步增强。

在传统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中,信托公司一般通过担任SPV提供通道职能,起着隔离风险的作用,帮助商业银行盘活表内资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从而间接性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在这样的业务模式中,信托公司所处的地位通常较为被动,参与程度有限。近年来,随着资产证券化发行门槛逐步降低,信托公司在该领域开始升级创新。在资产证券化业务开展过程中,除了承担通道职能,信托公司还逐步参与到产品的交易安排、项目论证、中介组织、推广发行等环节,加强了与客户的资源和技术共享,在业务中逐渐形成主导地位。通过更加主动的业务模式,信托公司得以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大幅提升资产证券化业务开展效率。

2018年初,《非金融企业资产支持票据指引(修订稿)》对信托型ABN业务进行规范,企业资产证券化范围拓宽。与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相比,信托公司通过发展信托型ABN业务,能够进一步深入到实体经济服务领域,帮助非金融企业盘活存量资产,支持企业的长期发展。

2、发展产业基金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着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是“用好增量”的着力点。与房地产、传统制造业等经济部门相比,以高新技术、互联网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更依赖于直接融资尤其是股权融资。同时,由于该类新经济企业多以人才、知识产权等为核心资产,可用于抵押的房屋、土地、机器设备等较少,风险较传

标签组:[投资] [金融] [私募基金] [信托计划] [集合资产管理] [信托贷款] [信托业保障基金管理办法] [资产管理业务] [资产规模] [融资监管] [业务管理] [信托融资] [资金监管] [企业资产] [私募投资基金管理公司] [资金池] [企业定位] [客户定位] [信托公司排名] [传统金融

上一篇中日公司新股发行制度的功能主义比较| 沈朝晖 饭田秀总_解剖

下一篇【研习】黄燕铭荐阅二:公司研究基本框架

相关阅读

相同话题文章

推荐内容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