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投资经典系列」《彼得林奇教你理财》

首页 > 财经 > 投资 > 正文 2021-04-26

发表自话题:学理财应该从哪些学起

本书背景

彼得林奇的著作总共有三本,分别是《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战胜华尔街》和《彼得林奇教你理财》,我们已经读过了前两本,这期我们开始读第三本《彼得林奇教你理财》。

第一本书《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是林奇的成名作,这里的成名是指畅销书版单上的成名,他被称为全世界最牛的基金经理,出书前在业内已经广为人知了,直到现在,用最牛来形容他也不会有太多人不同意。

第一本书的面世,让大家看到了最厉害的基金经理原来是这样投资的,书里没有花里胡哨的数学公式和充满玄学的投资思想,他只是一家公司一家公司的调研,用常识和逻辑击败市场。

作为一名文科生,他不喜欢数学、科学等课程,大学期间经常不上这些课。很显然,他并没有因为不善于摆弄数学公式而做不好投资,文科生不仅可以做好投资,而且还能做到最好。

读者看到这里,多少能鼓起些勇气,投资不是聪明人玩的游戏,更确切的说,投资不是高学历的人玩的游戏,如果是的话,全世界聪明人和高学历的人都去做投资了。所以,下次你看到某人的简介上挂着某某投资机构的员工,某某大学毕业的学生,某某公司的创始人,先别急着崇拜,在投资的领域里,这些什么都不是,业绩才是投资业的通行证。多看投资经典、少看平台大V,更能做好投资。

林奇的第二本书《战胜华尔街》在第一本书出版三年后面世,第二本书更像是林奇的自传,里面详细描述了他的职业生涯,如果说第一本书告诉人们业余投资者可以击败专业投资者,那么第二本书就是在讲业余投资者具体如何击败专业投资者。

第三本书,也就是这期要读的《彼得林奇教你理财》,林奇则化身成了一位老师,本书分为4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美国股市的发展史,作为投资的背景知识,可以说投资者不得不了解,因为美国和我们一样,在基础教育体系里,没有开设投资这门课,投资者关注的重点基本上都是投资策略,虽然直奔主题,但是很明显,知道历史发生了什么对投资非常有帮助,美国俚语华尔街没什么新鲜事说的就是投资者不要遇到点事就大惊小怪,动不动就推倒重来,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创造历史,但也时时刻刻在重复历史。

第二部分是股市投资的基本原理,第三部分是上市公司的生命周期,第四部分是上市公司的成功秘诀,后三个部分就和投资紧密联系了。

在开始讲述这本书内容前,我们先看看林奇这本书的序言部分。林奇认为,美国的中学一直以来忽略了一门学科,那就是投资学,这是美国中学教育体系令人叹息的缺憾,因此他写了这本书,想为美国的中学教育补上这节课。

理财的第一原理就是储蓄等于投资,只要你把钱储蓄起来,进而购买债券和股票,你就是在投资。林奇认为美国之所以会富甲天下,是因为美国曾经拥有世界上最高的储蓄率,从这点来看,中国未来大有可为。

与以前相比,我们现在寿命越来越长,除非是行将就木的人,从现在开始学习投资一点也不往。

现在全世界主要的生意都是以公司的形式运作的,试想下,埃克森的油轮在阿拉斯加造成的原油泄漏事故,如果埃克森不是家公司,那么这些股东可能倾家荡产,但是有了公司后,公司就成了诉讼主体,股东就被保护了起来。如果不是这样,那这个世界谁还敢去购买股票,成为这家公司的股东呢?

应该说我们就是活在由公司组成的商业世界里,不管是我们用的床单,住的酒店,还是吃的食品,背后的服务可能都是公司提供的。

这些公司中存在着一类公司,即股民最熟悉的上市公司,即使是麦当劳董事会再不喜欢你,但也不能阻止你成为麦当劳的股东,你可以在股市开盘的时候买入麦当劳的股票,坐在对面的肯德基餐厅里,分享着麦当劳经营的收益。你能存下越多的钱,就能买到越多的上市公司的股票,就越有可能依靠投资实现财务自由,你要做的只是耐心的持有。

西方金融业的发展

从早期的犹太教到后来的基督教,做生意逐利是被禁止的,放贷收取利息更是不被认可。在那个时代追求优越生活的想法等于痴人说梦。

到了18世纪左右,世界各国兴起了商业贸易,市场上流通着充足的货币,这时的商人甚至比拥有土地和军队的王侯将相更富有,银行家也开始卸掉伪装,公开放贷。

在王侯将相的时代,做生意要取得皇家许可,类似我们现在公司执照的东西。有投资,就有融资的需求。最早的股票市场可以追溯到1602年的荷兰,荷兰人购买的荷属联合东印度公司的股票是世界上第一只公开交易的股票,人们在阿姆斯特丹桥下交易,至此,这里也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

投资一旦兴起,各种投资策略也随之而来。乐观的投资者追高买入股票,悲观的投资者发明了做空,是的,做空在17世纪的荷兰就诞生了。商业的繁荣缔造了荷兰的财富神话,荷兰人依靠国际贸易发了大财。

海峡对岸的英国人借鉴了荷兰人筹资探险新大陆的成功经验,也发行起了股票用于海外拓荒。每个美国学生都知道清教徒如何冒着生命的危险,乘着“五月花号”去新大陆争取宗教自由,不过把争取宗教自由换成追求财富自由也没有什么违和感。

紧接着法国人也玩起了金融游戏,大名鼎鼎的约翰·劳向法国政府建议,建立一个印钞机构大量印刷纸币偿还巨额债务,以解决法国的财政危机。纸币在我们今天看来是稀松平常的东西,在当时可是个新鲜的事物。法国政府欣然的接受了这位来自苏格兰移民的天才想法,不久后,约翰·劳的纸币出现在世界各地。

除了印刷纸币外,约翰·劳第二个大计划是成立密西西比公司去美国挖金矿,疯狂的巴黎人得知这个消息后,争先恐后的申请购买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以至于其票面价值远高于金矿本身的价值,当时要是有人质疑约翰·劳和他的公司,就会被送进监狱。

但是泡沫终究是泡沫,不管这个泡沫是用美好的幻想吹起来的,还是用所谓的价值投资、核心资产这些概念吹起来的,亦或是明目张胆用诈骗手段吹出来的,破灭是所有泡沫共同的结局。

英国人如法炮制了一个类似密西西比公司的故事,只不过把公司名字改成了南海公司,当时的人们哪里见过一夜暴富的场面,纷纷的被股票投机所吸引。南海公司的投资者最后也迎来了惨痛的教训,以至英国议会通过法案,禁止任何行业的股票买卖行为,证券交易所也被废除。

虽然早期的股票市场混乱不堪,但正是由于一次次的泡沫,让西方人认识到了金融业需要秩序,需要理性,这些著名的泡沫是最好的投资者教育素材。

随着世界贸易的发展,各种类型的公司在18世纪开始建立了起来。比起欧洲,美国更容易接受股份制公司的理念,我个人甚至感觉美国这个国家整体上就像是一家公司。

美国甚至还有一些300年前创立的公司至今还在经营,只不过有的公司业务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些商业实体生命力如此顽强,得益于公司这种特殊的组织形式。

金融体系之父

美国人都知道华盛顿是美国的国父,但美国金融体系的爸爸—汉密尔顿,教科书却没有提及。如果没有金融体系,美国的政治体系也无法运转。

汉密尔顿意识到国家要有足够的财力,就要建立银行。这在今天看来显而易见,在当时却倍受争议。首当其冲的是另一位开国元勋托马斯·杰斐逊,杰斐逊是位温和的农场主,他坚信土地和耕作才是人类的美德,他十分厌恶工厂,并且认为银行是万恶的根源。杰斐逊想让美国成为乡村化的国度,在这个国度里,锄头才是国家的象征。

杰斐逊永远都无法想象,他所憎恨的工厂会吸引成千上万的农民涌向城市成为工人。他更无法想象万恶的银行会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尽管杰斐逊表示反对,但是银行也还是在美国遍地发芽。美国的银行业从一开始就和欧洲走向了两条不同的发展方向。

欧洲由几家大银行主导,下设许多分支机构,而美国却有大量银行独立经营,每个州都有自己的州银行,甚至州之间还要进行换汇。英国的银行不到15家,而美国银行金融业机构数量已经过万。

小规模的特点就是容易破产,虽然当时并没有存款保险制度,一旦银行破产,储户将一无所有,但是这些分险并不能阻止美国人把钱存入银行。银行吸收了这些储蓄,放贷给桥梁、公路、铁路的建设商们,这些都推动了美国的经济发展。

现代经济学之父

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促使诞生了一个新的职业——经济学家。人类的发展总是少不了思想家,各行各业都是这样。经济学家就是这么一群试图去解释经济为什么会发展、社会将如何发展的这么一群人。

第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是一位苏格兰人,就是大名鼎鼎的亚当斯密,这位天才谢绝一切的聚会,每天都在全神贯注的思考和写作,甚至给人心神恍惚的感觉,他的著作《国富论》今天全世界的人都耳熟能详,虽然大部分人都没看过书里的内容。

那么亚当斯密发现了什么呢?

斯密认为,当一个人在谋求自己福利的时候,社会整体的福利也将大大提升。这无疑让人类的思想高度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不仅在东方,早先的西方人也认为逐利是一种下流的行为。这样天才般的想法稍加延伸下,就会有这样的场景:

数百万人任意制造、出售自己的商品,任由它们自由流通,如此便能构建出一个井然有序的社会,在那个社会里,人人都能得到衣服、食物和房子。但如果100个人里有99个决定制售帽子,只有一个决定种蔬菜呢?那整个国家必是帽子大泛滥,而肚子空空如也!这个时候,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手”开始发挥作用了。

斯密揭示了自由市场运作的基本原理,斯密看不见的手因此也成了全世界最著名的手。

除此之外,斯密还提出了累积定律,这种效应使得为自己牟利的动机也能间接让他人谋利,比如一个企业的老板变得富有的同时,他会扩大经营,进而雇佣更多的人,如此一来,这些人也变得富有了。

在斯密潜心思考的年代,西方各行各业的思想家都在试图为每件事物寻求定律,比如科学家们就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行星运动定律等。只不过经济学家把思考的重点转向了商业,在这个市场里,谁能精确的预言、谁就能拥有更多的钱。

股票的兴起

1800年,美国总共有295家公司,其中绝大部分都是非上市公司,当时的报纸还没出现财经版,也没有财经杂志,更没有什么书教你如何选股。因为当时的股市由十多家银行,两家保险商,两家煤气公司组成。到了1830年,股票数量也才31只。

美国最初的股票交易地点是华尔街的一颗梧桐树下,后来转移到咖啡馆和租来的房间。当时的股票成交十分缓慢,上午下单,下午才能成交。直到1935年,股票交易才变得活跃,这时已经有121只股票在纽交所挂牌,银行股不再像20年前那样受到追捧,取而代之的是铁路股和债券。

这时候的美国股市就是一个自生自灭的泡沫,如同英国的南海泡沫一样,股市崩盘的速度和疯涨的速度一样快。投资者着急变现和银行的资金链断裂最终酿成了1837年的经济大恐慌。

在股市发展的初期,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金融体系,没有监管方,也没有游戏规则,更没有什么炒股理论。更像是一个地方的人发现了一个可能致富的项目,十里八乡的人把钱凑一凑,购买这个项目的分红权,后来玩得人多了,而且人们还发现这种融资方式还能大大促进经济发展,原本依靠个人资本无法完成的大项目,靠公众投资、瞬间就把事安排的妥妥的,逐渐才发展出了各种复杂的制度。

资本造就美国人的创造力

美国人被欧洲人认为是一群缺乏教育的笨蛋,所以你能想象当欧洲人看到美国人把一个个奇思妙想变成现实时,有多么的惊讶。资本让图纸上的发明变成现实的产品,比如改变了美国农业生产的农耕机械。

这些资金部分来自银行的信贷,但更多的则是股权融资。几家100年前就开始生产农业装备的公司,至今依然存在,像是迪尔、国际收割机、卡特彼勒。这些发明创造让美国的农业远远甩开了种植历史悠久的欧亚大陆。

19世纪的美国吸引了世纪各地的人,从事着低薪和危险的工种,他们之所以能忍受这样恶劣的工作环境,是因为总比在家乡忍饥挨饿来的好。

19世纪中后期的大部分美国人都不会去享受豪华假期,他们会把钱存到银行,但当时的人们发现,拿着五花八门的纸币在街上购物是一件很麻烦的事,直到1860年,美国才有了统一的货币——美元。

这一时期的美国拼命的印钱,却没有导致通货膨胀,原因就是美国工业产出和货币供应同步增长。另一个帮助美国经济繁荣的因素是采用了惩罚性关税,阻止海外竞争者进入美国市场。

一边是创新在不断的持续,一边是资本的支持,电报、电话、汽车、轮胎相继涌现,机器也逐渐取代了手工,工厂制造的产品不仅便宜,质量的稳定性也远超手工品,员工的收入也越来越高。

从1864年到20世纪初,美国人口翻了一番,铁路网翻了7倍,美国人足迹所至,都能听到火车的汽笛声。尽管铁路无处不在,但是买股票的人却在赔钱。

当19世纪落幕时,人们发现了资本主义的运行存在一些问题。一开始,资本主义奉行完全自由,只要你有想法,都有可能获得成功,但后来就变成了几家企业主宰的不公平游戏,也就是垄断。

垄断与反垄断

听到这里,不知道你们有没有个感受,那就是我们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复制了美国,比如A股20世纪90年代的大混乱,21世纪前十年的大基建,和现在某些行业也走向了垄断。一开始大家都有机会,只要有想法并且付诸实践,都有可能做大做强,而现在还没做大就被收购了,或者刚有点苗头就被资本消灭了,创新成了几家大公司的游戏。于是就看到了国家现在开始着手干预垄断。

当时的美国也发生了这样的问题。第一个认识到垄断威胁着世界繁荣的人还是前面那个天才亚当斯密,斯密认为自由竞争是资本主义的核心,竞争对社会是一件好事,企业主未必喜欢竞争,但也不得不保持警惕、改进产品,以免被对手踢出市场。

19世纪中后期,美国成立了一些固定价格的卡特尔,卡特尔简单理解就是联营,通过这种方式,一些实力强劲的厂商控制了价格,比如洛克菲勒可以随意提高石油价格,在各行各业都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这时期是美国历史上可怕的一段时期,顾客被迫接受高企的商品价格,工人的处境也好不到哪里去。幸运的是,除了这些垄断者,所有人都强烈反对垄断。20世纪初,美国相继祭出了敲打垄断的法案,许多公司被拆分,比如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就被拆成8个部分。

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的由来

1884年,一位叫查尔斯·道的记者发明了一种方法,能让人们了解股市的大体状况,他把重要的11只股票收盘价记录下来,除以11得到一个平均数,发表在新闻公报上。他一开始做这个记录只是为了消遣,最终这个指数让他名垂青史。

一开始道琼斯指数的成份股主要是大型的铁路、石油等公司,后来可口可乐、迪士尼也被列入了指数成份股,成份股的变化也体现了美国发展的不同阶段。

企业城镇的兴衰

1920年,大部分美国人都迁居到了城市,就像我们现在这样,城市汇聚了大部分的企业,在这里人们能找到工作。甚至有的企业还对城镇进行建设,比如在铁路建设的鼎盛时期,制造铁路客车的公司普尔曼就为员工提供良好的住宿、教育和医疗条件。但随着铁路建设行业不在景气,这些福利也不复存在。

由公司提供这些福利是很危险的,这其实和计划经济如出一辙。公司效益良好的时候,提供这些服务没有问题,公司一旦经营不善,这些福利瞬间灰飞烟灭。从整体上来看,必然会有企业破产,甚至一个行业的消亡,附着在上面的劳动力其实是非常脆弱的。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始终在起作用,甚至主导了城镇的兴衰。

1929年股市大崩盘

在美国历史上,没有哪次事件像1929年大崩盘那样带给人们如此持久的忧虑,甚至是1929年以后出生的人也为之忧心忡忡,这是有史以来最恶劣的一次集体性恐慌,几百万人因此不再购买股票。

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崩盘之后每次股市总能创出历史新高,只不过是用多少时间恢复的问题。1972年,道琼斯工业指数达到了1000点,但是10年后下跌到了800点。虽然已经很悲惨了,但是1929年那次崩盘,很多股票用了近25年的时间才恢复。

第一次的大崩盘持续时间一般来说都很长,2007年上证指数突破6000点,十几年后的今年,上证指数还在三千多点。可以肯定的是指数未来必定会突破6000点,但对于在2007年被套的股民来说,心理感受就差的多。

那么1929年的大萧条应该归于股市的崩盘吗?这个问题历史学家能比经济学家回答的更好。历史学家认为大萧条并不是有股市崩盘造成的,因为那时只有极少数美国人拥有股票,大多数的人在股市中根本没有损失任何一分钱。大萧条是由于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下滑和政府对货币供应的错误处理以及政府错误的提高利率造成的。

幸运的是,这次危机后,每次危机都能快速的平复。因为聪明的人们从这次的危机中吸取了教训。现在每当经济出现减缓,政府就会迅速增加货币供应同时降低利率。而当时在经济危机来临、市场上普遍缺钱时,政府却在紧缩银根、提高利率,可以说是不作不死。

2020年和2021年的美国又开始了大放水,一边是经济衰退,一边是股市迭创新高,这时候许多二流的经济学家和股票专家又开始不安分,像个小丑一样,声称全球大通胀即将到来,美元全球霸权地位即将终结。

美国大量印刷纸币也不是一次两次了,这只是应对危机的常规操作而已,如果怀疑人家的印刷技术,不妨看看历次危机是如何度过的。

事实上,1929年之后世界性的经济衰退都能很快的度过,而不是像1929年那样要一代人才能平复,是因为之后的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此前奉行自由贸易的西方人采用的是小政府,后来大政府成了主流,有了大政府后,市场秩序就容易掌控了。

投资者保护法的诞生

在1929年大萧条以前,公司不需要提交详细的报告,通过内幕消息可以获得高额的利润,资本家操纵市场更是司空见惯,投资者也不会费劲心思去了解持股的公司,因为人们知道,股价波动和基本面毫无关系。

从这点来看,A股的投资者也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愚蠢,因为一开始的A股也是庄家遍地走,内幕消息横行,基金老鼠仓屡见不鲜。专业机构都不玩基本面,或者机构根本还没有把基本面当做信仰,这样的市场环境怎么能期待个人投资者去拥抱基本面呢?一个市场的理性必然要机构带头,到现在机构还在玩十几年前玩的抱团,还是那句话,炒垃圾股固然不高尚,但把白马股的市盈率炒到上百倍难道就高尚了吗?

大崩盘后,证券交易委员会也正式诞生,此后,美国股市从无序走向了有序,内幕交易偶尔还会出现,但已经不是主流了。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经纪行、共同基金向公众披露所有报告,上市公司每三个月都要发布一次简报,每年发布一次年报,并且不得有任何虚假信息,否则高管和董事会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大萧条之后的前20年,绝大多数美国人还是不敢买股票。

1952年,股东人数只有650万,之后便快速增长。到1962年,已经有1700万的美国人持有股票。到了70年代,股东人数上升到了3000万,占总人口的15%。我查了下我们A股的股民数据,截止2020年,沪深两市的投资者有1.78亿,约占总人口12.7%。也就是说这个数据还不如70年代的美国。



学会让钱为你工作

理财的一大原则就是立刻马上开始储蓄,不管你一个月是赚2000元还是2万元,你都要立马动起来。原因就是你月入2000的时候攒下10%很困难,那么你月入2万的时候攒下10%也同样的困难。这基本上是所有理财书籍的共识,如果你对理财入门有兴趣,可以看第4期的《富爸爸穷爸爸》和第10期到第12期的《财务自由之路》系列。

有了储蓄后,就可以用储蓄来投资,你所赚的每一元钱都可以为你打工。按照罗伯特清崎的话来说就是:

我们每挣到一美元,就得到了一次选择自己是成为富人、穷人还是中产阶级的机会。

美国人曾经也是一个喜爱储蓄的民族,就像我们现在这样,一有收入,就尽可能多的储蓄起来。高储蓄率对个人投资是很有帮助的,简单来说,当你看到一个很好的投资机会时,你就不必只能呆呆的看着机会从你身边走过。另一方面,如果你的账上躺着越多的现金,你做起投资来也会游刃有余,更加不必在意短期的涨涨跌跌,要想在股市中赚到钱,必须坚持长期投资,你能坚持的越久,你获胜的几率越大。

应该投资哪些领域

林奇认为可供选择的投资有五种基本类别,分别是存银行、买收藏品、买房、买债券和买股票。

我们之所以要进行投资,根本原因是因为通货膨胀的存在,即使我们什么都不做,通货膨胀也会侵蚀购买力,储蓄和投资的首要目的是战胜通货膨胀率。

以上五种投资各有利弊,林奇的结论是股市的收益率最高,这里就不展开说明了,基本上投资经典书籍都必然讲到,前几期也已经讲过很多次了。



但要注意的是,如果你的钱5年内就要用到,股票并不是第一选择,股票投资期限越长、效果越好,越能取得股市的平均收益,美国股市长期收益率在11%左右,远高于其他投资品种。

在20世纪80年代股市上涨的5年中,股价每年的涨幅大约为26.3%,坚持长期持有的投资者资产会翻番,但其实这5年的大部分利润是在1276个交易日中的40个交易日赚取的。如果在那40个交易日中你选择空仓的话,你的年均收益可能就会从26.3%降到4.3%。因此,如果想得到最多的投资回报,最好的方法就是买入并长期持有。你可能会经历调整,但只要你不卖出的话,你不会有真正的亏损。相反,你能完整地享受到股市的盛宴。

以上的投资建议可以总结为两点,一是应该选择投资股票,二是尽可能长期持有股票。

投资股票的方式可以通过基金配置股票。具体如何选择基金,基金的分类有哪些,应该如何制定一个投资组合,在林奇的第二本书《战胜华尔街》中有非常详细的描述,具体可以看第19期。通过基金进入市场的好处是更有利于长期持有,避免频繁的买卖。

9条购买基金的建议

在这本书中,林奇也给出了9条投资基金的建议,我们分别来看看。

第一,你可以直接在基金公司购买,也可以通过股票经纪商购买,类似我们直接在易方达官网上购买和在支付宝等基金销售平台上购买的区别。

第二,基金销售平台会重点推荐他们自己利益相关的产品,因此要谨慎购买他们推荐的产品。

第三,如果你是长期投资者,不要考虑债券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你的终极目标就是股票型基金。

第四,应该选择过去长期回报率稳定且较高的基金,特别要关注基金在熊市中的表现。

第五,长期来看,小盘股表现比大盘股出色。这两年A股的很多专家肯定不同意这点,但历史数据喜欢反复打脸这些专家。其实从逻辑就可以看出,如果大盘股涨的比小盘股好,那这个世界过不了多久就只能容纳下几家公司了。这根本不需要多高的智商,从常识就可以看出抱团股必然瓦解。

第六,不要去买新基金,而要去选择有历史业绩的老基金。买新基金是新鲜的韭菜喜爱做的事,购买新基金完全是在交智商税,一是没有任何历史业绩,完全看不出基金经理的水平,二是新基金还要重新建仓,等于帮老基金抬轿子。

第七,不要频繁的转换基金,基金适合长期持有。

第八,基金摩擦费用很高,持有时间越长,费用因素影响越低。

第九,大部分基金经理都想击败市场,但事实上只有少部分的基金经理可以长期击败市场,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费用的存在。这方面在约翰伯格的《共同基金常识》一书中有非常详细的描述,有兴趣可以看第16期。如果你只想不落后于市场,有两种办法,一是买指数基金,比如标普500;二是做资产配置,一部分投资标普500,一部分投资小盘股基金。

如何自己挑选股票

如果你想自己选股,那么你就要自己研究上市公司了。研究上市公司通常需要两种类型的信息:实地考察的信息和数据分析得到的信息。

一旦你开始以选股的眼光观察世界,潜在的投资机会无处不在。一般来说,投资者不可能跟踪所有的股票,因此选择自己熟悉的领域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具体的选股规则可以看第18期《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

在这期,我们一起跟着林奇解读一家上市公司,我们可以仅仅根据公开信息——阅读强生公司的年报,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投资这家公司。让我们看看林奇是如何分析一家上市公司的。

1994年3月10日,强生公司发布了1993年的年报,此时强生公司的股价已从1991年的57美元跌到了年报发布时的39美元。投资者开始怀疑强生公司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在处于市场上升周期的一家大公司却创造了一个糟糕的股价。

年报显示,公司的收益在过去10年间上涨了4倍,销售也同步增长,不可思议的是公司连续32年提升了分红。

1983年,强生公司靠77400个员工创造了60亿美元的产值,而在1993年,依靠81600个员工,创造了140亿美元的产值,也就是说仅增加4200名员工就创造了一倍的产值,这说明强生公司开始变得高效,并且善于缩减成本。

阅读年报进一步发现,强生10年间回购了1.1亿股的股票,公司回购股票是回报股东最好的方式。

公司的权益总额为55亿美元,对应的长期负债为15亿美元,债务结构也合理,强生并不会面临破产的风险。

1993年,公司被预测每股收益为3.1元,1995年为3.6元,分别给予12倍和11倍的市盈率,而同期市场平均市盈率为16倍。了不起的强生公司的估值却比市场平均水平还低。

再看看外围情况,公司也没有负面的影响因素。然而强生的股价就是不被市场看好。

阅读强生的年报不超过20分钟,就能找到一个很好的投资机会,即以39美元左右的价格买入强生公司的股票。18月后,也就是1995年10月,强生股价超过了80美元。

成立公司前,创始人可能只是在车库里捣腾些零部件,比如史蒂夫·乔布斯和他的朋友。美国的车库文化诞生了不少的企业家,看来我们中国多建几个车库对于培育公司的创始人大有裨益。

之后可能为了发展,股东们决定把公司上市,美国已经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市场,上市不代表就有着高溢价,而在我们A股,上市被所有公司都看做是一个庆典,似乎在跟韭菜们说:你们准备好了吗?用你们的辛苦钱来换我们的股票吧。把新股不败当成我们A股投资者最大的愚蠢、一点也不为过。

上市初期,公司总是充满理想,由于通过公开募股已经筹集到了必要的资金,所以他们不必为资金发愁,不过能不能把资金用好才是最大的难题。上市只是公司的开始,其实很多公司会在5年内消亡。

如果一些公司有幸存活下来,步入中年阶段,这时公司往往比年轻的公司稳定的多,不仅有一定的知名度,而且还有丰富的运作经验。但中年的上市公司也会遇到中年危机,比如产品跟不上时代潮流,缺乏创新动力等,这时投资人对股价也是十分茫然,是坚守还是抛弃,很困扰这时期的投资者。

能坚持到最后的老公司也不一定都是胜利者,像箭牌糖果公司、可口可乐公司和麦当劳这些老公司直到现在也很成功,但也有像美国钢铁、通用汽车和IBM电脑这样不再风光的成熟期大企业。当一个老公司日渐衰老时,可能需要二三十年的时间才能王者归来,最好的办法是对这些公司早点说拜拜。

上市公司也时常出现收购兼并的事件,那么应该怎么看待这种操作呢?当一家公司上市后,它无法再控制谁能当他的股东,这就难以避免一些公司被吞并,资本市场也时常出现蛇吞象的故事。一般来说,一个大公司频繁的进行收购意味着公司有许多不知道如何使用的多余资金,公司可以把这些多余资金通过分红回馈股东,但是管理层认为分红不如收购来的刺激。收购可能带来协同效应,但也常常一起走向灭亡。

事实上,大部分的公司最终都是要走向死亡的,绝大部分被列入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成分股的股票,今天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从公司的生命周期来看,是否能长期活下去可能对公司自身和员工比较重要,对投资者意义没那么大,投资者是一群嗜血的群体,哪里有机会就去哪里,和这家公司能不能活100年没什么关系。

那么经济对股市的影响怎么样呢?经济气候主要有三种,一是过热,二过冷,三是偏暖。

经济过热时,社会出现一片繁荣的景象,人们担心的主要是过热经济导致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物价上涨的学术名词。过热的经济会导致企业扩张速度加快,融资需求增加,最终导致利率上涨,此时唯一下跌的资产就是股票和债券。人们担心公司盈利增长赶不上通胀,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美国就出现了这种情况,通胀率一度上升到两位数,股市和债市双双下跌。

当经济衰退来临时,人们支出减少,进而企业利润也受到影响。人类经历过无数次的衰退,但最终都挺了过来,应对危机的经验也越来越丰富。

不管是经济过热还是过冷,但总会过去,此起彼伏才是常态。预测经济形势是没有意义的,林奇认为经济气候无法预测,我们只要相信通胀终将走低,衰退也会结束就可以了。

与经济过热交替一样,股市也有牛市和熊市。如果你在1929年的高点买入股票,那么你要等25年才能解套;如果你在1969年高点买入股票,你要等12年才能解套;如果我们在2007年买入上证指数,十几年后的今年,沪指才到2007年的半山腰。

不考虑牛熊是不可能的,每个人都想在顶部卖掉底部接回来,但这是不可能的,没有人每次都能精准的抄底逃顶。而且你也看不到哪位世界级投资大师在玩抄底逃顶的游戏。不过我们也不要灰心,定投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前面几期也讲解过定投的原理,林奇和巴菲特等人都很欣赏这种投资方式,这是一种普通投资者就能使用的穿越牛熊的方法。

美国的富豪长什么样

1982年,《福布斯》发布富豪版单的时候,排名第一和第二获得财富的方式是继承遗产;前十名富豪中有五名富豪来自亨特家族,他们的业务是在德克萨斯挖井。这张80年代的富豪版中有65位是靠继承致富。

到了1993年,依靠遗产致富的富豪数量已经比80年代减少了很多,因为继承遗产的方式容易导致财产流失。而像比尔盖茨这样的年轻人已经领先了洛克菲勒、卡内基了。同时,巴菲特依靠股票投资也已经登上了首富的舞台。版单上还有不少中途退学的创业者。总之,各行各业的富豪们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画像,这些人富有后,仍然继续着他的的事业。

美国诞生了很多伟大的公司,比如可口可乐、箭牌口香糖、卖牛仔裤的李维斯和我们熟悉的微软,这些公司代表着美国人在消费领域的创新和艰苦奋斗。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认为美国已经衰退,如同今天一样。当时的人们觉得美国已经失去了竞争力,因为日本人比美国人勤劳,德国人工作比美国人认真,而美国人只会游手好闲的坐在沙发上切换电视频道。可以说,上世纪的人,也包括美国人自己都在唱衰美国。

事实上,八九十年代的美国还在持续创新,美国在移动电话、电子测试、医药、农业设备上依旧领先全球,且已经在遗传工程、半导体和医药研究领域重点发力。今天我们已经见证了90年代美国重点发展的高科技依旧领先着全球。

其实对对手的忽视,对手并不会损失任何一分一毫,反而我们自己会迷失和麻痹。如果说这两年我们才开始唱衰美国,我们还有理由相信美国可能真的衰弱了。但事实上美国被唱衰了一个世纪,至少在今天,美国的科技还处于第一梯队,这点应该没有人不同意。

以上的判断放在投资上就是,如果你觉得这个国家没有希望了,那做不做投资都一样。投资并不会让你在一个没有希望的国家致富;但同样的,在没有希望的国家里,你不做投资,也没有希望。

如果能抓住一家伟大的公司,长期持有,一辈子只要抓住一只大牛股,就能实现财务自由。即使没有抓到像可口可乐、微软这样的大牛股,但是跟上股市的平均收益,享受着国家发展的红利,也能有不错的收益。而股市就是这样一个分享财富的地方,如果没有股市,这些伟大的公司和国家的发展带来的收益,普通人就不能参与了。

林奇推荐的选股工具

本书到这里就结束了,林奇在最后的附录中列出了一些常用的选股工具,林奇列出的工具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们一起来看看。

首先林奇推荐的是一本叫做《价值线》的杂志,这本杂志仅用1页的篇幅就刊载了几百家上市公司有用的信息,而现在人们可以用电脑代替人工,时效性和方便性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林奇推荐拨打800电话了解公司动态;通过阅读《华尔街日报》,寻找标有黑梅花记号的公司,这些公司可以传真提供免费的资讯;通过阅读《华尔街日报》、《福布斯》和《财富》等杂志,这些刊物也会刊登关于共同基金评价的文章,用来了解不同类型的基金的风险。

林奇还提到了使用网络获取信息的优越性,比如线上服务可以看股票的实时涨跌情况,还可以了解到公司信息、产业分析等内容。

也许你读完这些内容后,觉得非常可笑,世界上最牛的基金经理推荐的炒股工具就是这几本旧杂志和几个破网站吗?是的,就是这些我们今天唾手可得的信息,被上个世纪的投资大师视若珍宝。遗憾的是,我们今天拥有着更牛的信息获取能力和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在收益率上却没打败上个世纪的老古董。

今天我们甚至不必坐在电脑前,随时随地都可以用手机获取这一切的信息。然而信息越是容易获取,人们越难认识到信息的价值。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是上个世纪的投资者,获取上市公司的信息途径就是看报纸和咨询你的股票经纪人,这样的时代,流行内幕消息和小道消息就不足为奇。遗憾的是,人类的心智没有跟上科技的发展速度,人们还是喜欢那些带有神秘主义的东西,却对真正有价值的信息置若罔闻。

投资不需要神秘主义,只要认认真真的学习,有效的工具已经沉淀在一本本投资经典中。

每周一本投资书籍,带你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美好投资,从阅读开始

每周一本投资经典,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理性投资,实现财务自由

美好投资,从阅读开始

标签组:[股票] [投资] [证券] [银行] [公司理财] [购买基金] [林奇] [彼得林奇] [战胜华尔街

上一篇学习理财,刚开始应该怎么入门?

下一篇想对理财稍微了解一点,至少能合理规划自己的积蓄,应该怎么学习?

相关阅读

相同话题文章

推荐内容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