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自己的节奏,一战成功上岸——外经贸金专万字经验分享

首页 > 教育 > 正文 2021-07-21

发表自话题:期货亏了100万如何上岸


本人参加2021研究生入学考试,考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的金融专硕,最终一战上岸。在漫长的备考过程中,我从知乎上陆续看见过很多前辈的经验贴,从中获得了很多有益的参考,并最终形成了自己的学习模式和方法论,这对于最终成功上岸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将自己初试和复试准备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分享给大家,如果能够对有意备考贸大金融专硕的同学日后的学习有所帮助,我将不胜荣幸!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

1、择校的考虑

2、初试备考经验及教训

3、复试备考经验

4、总体的学习思想(学习哲学)

一、择校的考虑——为什么选择对外经贸大学?

关于对外经贸大学的生源并无可用数据作为参考,但是总体来看,来自各省双非(财经)院校以及地位略逊于对外经贸大学的211财经院校的考生构成了对外经贸生源的中流砥柱,此外,还有一些来自经管非强势985和来自贸大本校的考生,也构成了对外经贸生源中的重要力量。

因此总体看来,意向从事财经领域工作,且本科院校经管水平相对弱势是考对外经贸大学的重要动因。对外经贸大学作为“两财一贸”中的一员,其实力和另外两所知名财经院校并没有明显的差距,有较好的行业认可度,而且相对而言考取难度更低(主要源于其极高的招生数额,两个招金融硕士的学院今年统考名额扩招到了三百个左右),所以即便是这些年分数线一路水涨船高(而且今年出现了小幅的回调),但相对于普遍的院校分数线上涨,贸大仍然是一个性价比较高,值得为之努力的选择,具有不错的性价比。

不过注意这里也不要被名义分数迷惑,贸大和另外几所名校的分数差距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大,这个分数低于复试线发布之前一致的预期的376-378,最终金融学院上岸的人分数也主要集中在380+;而且贸大考英语一,专业课给分相对也并不宽松,因此分数线存在系统性低的情况。

对于我个人而言,选择对外经贸大学是因为它的定位以及初试科目要求比较符合我的个人情况,综合斟酌之下,我认为这是我当时的最优选择,这些筛选条件可以给大家做一个参照:

两财一贸可以算仅次于清北复交人之下的强势经管高校,贸大和其他两所财经名校比起来并没有明显处于下风(上面已经说过,尤其是在北京地区发力);和南开厦大中大等强势经管名校也能打个有来有回(个人认为源自专业化和地域优势,这里我持保留态度,理性探讨),权衡之下不失为一个提升学历水平,切入更好赛道的选择。

我自己的数学水平并不好,高考数学(2017年全国卷一)100出头,本科数学课程尽管都有90+,但主要是考试题目不难以及自己平时苦练教材习题的结果(很多同学临考突击一周比我考的还要高);而且由于备考初期总有贸大初试科目要改为数学三的传闻,因此前期基本是按照数学三的模式复习到六月,这个过程中明显感到数学学习较为吃力;综上,我认为自己很难应对数学三各种灵活多变且富有深度的考查方式,经济类联考(396)的数学难度可能就已经接近我能力水平的天花板了,同时我自认为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属于一个平均数以上的水平,而396的逻辑推理和写作板块均旨在考查逻辑思维,因此这个科目安排对我起到了扬长避短的作用。因此建议数学天分不那么强而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又不那么弱的同学可以优先选择初试科目为 396 的院校(弊端是调剂困难,这点稍后再说)。

我的英语水平尚可,六级不算高分,但也还属于中等偏上的水平,而且本科期间也没有荒废英语的学习,英语课程也基本是90上下的水平。因此考英语一对我而言并不是一个太大的挑战。事实上,只要用心学,结合合理的方法,英语一对大多数人都不是一个大问题,只要做到战略上重视,最终往往都能获得一个比较理想的成绩。

对外经贸的专业课官方书目只有两本,虽然实际上还需要再额外补充蒋老师的货币金融学教材和国际金融学,但是比起南开、厦大等参考书目动辄四五本的院校而言,这个复习工作量可以接受,因为它的专业课大量淡化了投资学的内容, 这极大的减少了复习的工作量(不管是啃课本还是习题训练),因此相对而言复习时间会更加充裕一些,有更多时间消化吸收知识点,属于初试准备的利好因素。

以上是我认为的和我亲身体会的选择贸大的动因,大家可以结合自己的情况进行参照。

二、初试备考经验和教训

以下部分我会介绍四门课程的复习策略、参考资料和大致的时间进度安排,并且通过说明我自己的时间安排和做法,来指出我的经验和教训;同时我会说明哪些是我个人特有的,其他人无法复制的路径条件,并尽量给出相应的建议,以使得内容更有普适性。

政治:

整体策略:

1、不必开始过早。我个人八月初开始,但是七月下旬最好就可以开始,细水长流。开始时间过晚会让后续的复习工作压力更大。

2、不必专精于某位老师,可以博采众长(个人持保留意见,踏踏实实全程跟一位老师可能也是很好的策略)。肖秀荣老师的资料是主线,其他老师的资料或课程可以作为辅助和补充,资料需要有很多本,但是只吃透两到三本足矣。

3、有条件有时间可以单独拿一个本子记笔记,没时间的就直接记在精讲精练或者背诵手册上。

4、要坚持每天都学,每日的积累比最后的突击更重要。

复习时间安排(如果复习时间更早,可结合时间段内的任务酌情安排,下同):

8月(建议每日学 1-1.5h):肖秀荣老师的精讲精练,搭配网课,每听完一章的内容就去做1000题的相应部分,1000题是质量比较高的考研政治练习题,知识点考查非常全面且设问方式贴近真题。这样做的好处是避免资料混杂,把笔记和听课心得集中在某几本书上。同时建议可以买一本1000题刷题本,一般会划分为一二三刷,而且可以统计错误率,确认自己比较薄弱的章节,三轮答案都可以写在刷题本上。这个期间建议至少把马原和史纲部分结束第一轮。

9月(建议每日学 1-1.5h):策略同上,这个期间尽量结束思修和毛中特部分。

10月上旬(建议每日学 1-1.5h):这个时间段务必完成一轮的复习工作(我自己是在国庆期间才完成的毛中特部分),并且开始二刷 1000 题。

10月中下旬(建议每日学1.5-2h,至少要保证1.5h):二刷1000题,这个阶段一定要精刷,最好单选可以达到70%以上正确率,多选尽量达到60%左右,就算做不到,也要保证每道题是认真审过题并且思考过的,并且做错之后建议回到精讲精练上回顾相关知识点,并且标注错的地方(这个时间正确率不高也是非常正常的,不要焦虑,重在总结知识点,发现盲区)。

与此同时建议入手一本背诵手册,缩小复习范围,同时把精讲精练上记的笔记每天转移一些到背诵手册的相应部分上(是个笨办法,但是个人觉得对加深印象非常有帮助),这个时候参考资料的重心从精讲精练转移到背诵手册上。综合来看,腿姐的那本背诵手册相对而言是不错的,使用率很高,因为它的排版较为美观,也在附录总结了很多常考的事件及重要的提法,整体来看很全面。

11月(建议每日学1.5-2h,至少要保证1.5h):月初三刷1000题,此时基于之前的工作,知识点应该是比较熟练了,这个时候可以把速度加快,大约用一周以内的时间把它结束,把知识点快速过一遍。

毛中特和马原建议各自花两天时间三刷完毕,思修和史纲一天内可以完成,如果之前的工作做得到位,也认真的刷完这一轮,政治水平会有质的提高。三刷完成1000题之后,除去肖秀荣老师的必备资料8套卷和4套卷,建议入手市面上的其他名师模拟卷,每天做一套的选择题部分,可以轮换着做,比如肖8和徐8交叉做,腿4和王4交叉做等等,体验不同的风格和出题角度。做完之后结合答案订正,并且在背诵手册上查阅或补充相关知识点,并标注错误。同时建议早晨腾出半小时,去听各位老师的带背,听完之后看背诵手册上的总结性知识点。

12月(建议每日学1.5-2h,最后两周建议2h以上):上旬继续做模拟卷及订正,并且不断地进行背诵手册的知识点回顾,继续跟带背,如果有时间可以自己背一背分析题材料就更好了,同时开始着手准备热点,可以买相应的资料。

中旬肖4基本到货,可以开始进行分析题的背诵工作,同时早上继续跟带背,过一下总结性知识点(比如历史重大会议、比如各种“根本”“基本”特征)。这个阶段还应该回顾之前模拟卷的错题和时事热点题,并且在背诵手册和热点资料上进行知识点的查阅回顾以及标注,回顾选择题的错题和背诵肖4分析题的时间可以对半开或四六开。肖4不用背得滚瓜烂熟,只要到时有语料可写,能结合材料自己写一些切题的内容就可以。一些同学可能是背徐涛或腿姐的资料,个人认为也是可以的,这几位考研名师各有所长,但我认为你永远可以相信肖秀荣老师。

英语一:

整体策略:

1、吃透真题。

2、阅读为王,前中期工作都应当围绕阅读进行。

3、单词的掌握(词汇量和对一词多义的把握)和长难句的理解是内功,阅读和新题型的解题技巧是招数,前者更重要,是一切的基础,后者则决定了自己的上限。

4、作文一定要下手写东西,切忌光背不写(甚至可以只写不背)。

复习时间安排:

3-4月:背单词,不必听课,用单词书或者APP都可以。自己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就行,单词书的好处是排除电子设备干扰,同时结合遗忘曲线效果应该很理想;一些APP则根据遗忘曲线给你推送任务,同样是可以的。如果学有余力,可以学习一下长难句和语法,如果没有时间,留待刷真题的时候来做这项工作也是可以的。

5月:开始阅读练习,同时将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生词进行积累,可作为对于背单词的补充。个人认为这项工作不是必须的,也可以拿这段时间继续背单词,学习长难句,或者给专业课复习多腾出一些时间。

6月中下旬到7月上中旬:开始真题练习,用张剑黄皮书(非常经典,解析权威,难度略高。基础薄弱一些的同学也可用考研真相),他的书涵盖了近20年的真题,我认为足够了,早年的真题已经和当今的风格发生了很大的转变,00年之前的没有必要做。我个人因为真题开始的比较晚,所以进度也比较激进(怕后面来不及),学校结课之后每天下午写一年真题的阅读以及完形填空,然后结合答案进行订正和反思,主要是摸清行文逻辑,以及选项的设误思路,积累相应题型的解题思路(主旨大意题、细节题、作者观点题等等)并且补充积累新的生词。

个人同样不建议这样,因为耗时过长,往往消耗3个小时左右,这样的时间安排有点畸形,建议稍早些开始做真题,对于较早年份,比如02-06的真题可以逐篇精读,一次做一点,同时学习长难句。

这个期间阅读正确率不高很正常,我2011年的真题阅读第一次做错了8个。因为这个阶段还没有摸清命题风格和选项套路,对行文逻辑把握不当,也缺乏积累。注意近三年的真题先不要做,留待最后模拟(有利有弊,适合自己最重要),主要集中在前些年的真题上。这个阶段,如果状态不太行的话赶紧停止一两天,再继续做。

7月下旬到8月中旬:继续真题练习,这个阶段稍微放松了一些,每天完成一篇新题型或者翻译,进行订正,保持语感(当时我把这段时间主打经济类联考和专业课了,英语分配的时间很少,这个安排因人而异)

8月下旬到9月上中旬:二刷真题阅读,此时已经较为熟练,可以同时把完形填空和新题型也做完,作为一个初步的模拟,主观题不写,但是客观题都要好好做。这个阶段重在揣摩真题的行文思路和设误逻辑,初步着手思考选项的答案各自对应原文什么位置,命题人的设误思路是什么;同时开始英语作文的准备(宜早不宜迟,不能更晚了),可以先从小作文开始,以王江涛老师的书作为主打材料(这本书有局限性,后面会提到,但这个阶段用来建立写作基础是绰绰有余了),不建议直接上手去背(我自己没背),建议把握大致的中文意思,在草稿纸上默写, 并且订正语法和单词错误。

9月下旬:我个人在这个时候开始听阅读技巧课,课程内容综合下来是一个完整的解题方法论体系。有三个观点我认为是最重要的:第一个是阅读的本质是逻辑,我们必须致力于解析行文逻辑并且找到行文和选项逻辑之间的契合点;第二个是没有单词和语法的积累,一切技巧都是空中楼阁;第三个是我们学习到的方法论必须立即投入实践,并且观察效果,及时修正和改进。

我认为在建立方法论框架这一点上,听2010-2011两年真题的讲解视频就可以。这个阶段我已经对英语一的真题比较熟悉,因此为了“在相对陌生的题目上实践”,我使用了英语二的真题阅读进行训练,并且做错的部分去听对应解析,定期进行解题思路的总结,并最终形成了一个自己的框架,此时解题系统基本定型,有机会我会整理好分享出来。虽然说英语一和英语二命题风格有别,但我认为逻辑导向的解题方法对两者都是适用的,实践证明这个锻炼效果也并不差。这个阶段继续练习写作,尽量在国庆之前把 2005-2015 的小作文过一遍。

我的笔记大致长这样,请自行忽略我的渣字

10月:上旬继续结合英语二的题目(进度没有我激进的同学做英语一也可以)完善阅读方法论,同时开始着手准备大作文,大作文我的策略是分段准备,即这段时间练习各年第一段,下段时间练习各年的第二段,体会不同漫画作文的写法(开头怎么写,第二段怎么切入,尾段怎么写)。

这个阶段仍然使用王江涛老师的教材,每天练习一段就行,具体来说我是先审题,确定自己的思路,然后再对照中文翻译,自己先翻译出来,最后对照范文来反思自己哪里写的不到位,并且尝试默写一些通用性强的段落(一些冗长且有炫技嫌疑的段落不必模仿或者练习),积累一些好的句型。同时穿插对于小作文的默写(小作文的写法高度套路化,练到这里怎么写心里大致已经有数,此时重在积累常见的话题句型)。同时开始历年真题的三刷,可以不写作文(因为此时还没有整理自己的框架)。

11月:继续进行大小作文的练习,可以是一篇小作文穿插一段大作文,还是采用看图默写的形式,在这个过程中思考一下还可以怎么写,如果是另一个话题的话可以怎么改。这段时间可以主攻作文,同时酌情做一下往年真题保持手感。

12月:开始着手整理话题句型,我的方法是根据不同的作文话题分类,各自整理开头段、主旨思想解析段和总结段适用的话题句型。

有一点应该注意,依个人愚见,王江涛老师的作文书整体是不错的,但是用于应试可能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某些范文结构安排并不合理,比如第三段过短,第二段内容过于冗长,一些小作文存在文不对题的情况等等(无意批判,但是这个对于一些备考的考生确实可能造成困扰,因此冒昧指出)。因此建议此时利用张剑黄皮书的范文中一些好的句型进行补充(大小作文都可以酌情摘取一些普遍适用的例句收为己用),如果使用别的真题的话也可以,总之要形成自己的话题语料库,以便到时根据考题进行输出。

同时开始做之前预留的真题(三套最近年份的),每周一套足矣,全真模拟,最好带答题卡,同时大小作文都写,总之都当成考试的节奏来,写满三个小时,中途不要离开。这可算作对之前形成的各种题型方法论和句型积累的测试,我自己最终三年的卷子客观题失分控制在5-10分以内,写完之后及时总结,反思暴露出的问题,继续完善自己的答题系统,并且积累作文句型。正确率偶尔不太高也不要慌张,我模拟2018年的真题新题型五错四,但最终仍然不妨碍我真正考场上拿到新题型满分,及时修正和总结是最重要的。

我在最后的一周通过听课+实践练习的方式强化了一下新题型,建议听完课之后去再拿相应的新题型题目进行实践。同样注意尽量12月也可以每天做一篇阅读保持手感,做更早年的也行,正确率不重要,主要是保持阅读和找逻辑线索的感觉。

经济类联考(396):

整体策略及注意事项:

1、考396的院校有增加的趋势,但是整体而言还是比数三的规模小很多,因此调剂存在很大的困难,要三思而行,如果396联考更适合自己,或者意向院校就考396的话,那么可以选择。

2、目前看来今年贸大仍然大概率考396,建议如果基础扎实又想要拔高一些的同学可以去先按数学三的基础内容进行准备,或者直接按396准备,但是要尽早开始逻辑推理的学习。

3、经济类联考用心备考的话下限都不低,重在练习和总结,我们恰逢396改革元年,题型和风格都出现了一定的变化,因此我的经验仅作为一个过渡性质的参考经验。

4、建议采取细水长流的策略,每个科目都缓慢地进行,但务必每天都要练习逻辑和数学。

5、唯有多练,唯有多练,唯有多练。

个人复习时间安排:

3-4月:复习基础高等数学,我当时用的习题集是1800题(因为当时一度有传言贸大要改考数学三,因此直到六月份我都是按照数学三准备的,直到七月份才正式开始按照396的模式进行复习),按照新396大纲涉及的内容,依次去看相应的章节,看完一章之后就去做相应的习题,如果直接按396准备的话,可以直接做核心笔记上的习题,做完之后再去做800题的相应部分。

5-6月:开始逻辑的复习,逻辑可以用赵鑫全老师的教材,笔记可以直接记在逻辑精点上面,同时继续复习线性代数和概率论的相应部分,线性代数我用的是李永乐老师的讲义,同时做讲义配套的习题和1800题;概率论我用的是余丙森老师的辅导讲义,如果想节省时间的话可以直接去做核心笔记和800题,不必做数学三的习题。6月基本结束一轮的基础性工作。

7-8月:7月完成逻辑的所有学习内容,数学开始做核心笔记和800题,并且参照辅导讲义内容在笔记本上整理之前的笔记,再次梳理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这项工作一轮的时候做更好,为后面练习节省时间,我自己的这个操作实际上有点走了弯路)。如果之前一轮就做的是核心笔记和800题的话,那么就可以进行二刷了,这个时候主要就是再次回顾知识点,追求的是对于知识点的进一步理解和对于解题方法的训练。尽管经济类联考改革之后没有大题了,但800题的大题个人认为一二轮复习还是可以做一下的,有利于锻炼计算能力和开拓视野。

8月数学继续做800题和核心笔记,个人认为吃透这两本应付经济类联考的题目是大致够了,上面的题目的确是非常经典。同时逻辑可以做一下周建武的600题,可以一天做一套,定期总结错题(有一定的槽点,题目质量和真题还是没法比,而且随着人大退出396命题,以后他的书参考价值可能会下降,建议关注一下其他老师出的模拟题,比如赵鑫全的1000题,结合口碑进行选择),个人认为模拟题应该比真题先做,因为模拟题质量往往无法和真题相提并论,而且可能会把做真题形成的题感和做题思路带偏。

9月-10月:数学二刷核心笔记和800题,同时总结错题和难题。如果已经二刷过的话可以换别的习题试一试,可以选择张宇的优题库,这是今年结合新题型推出的,不过据说和1000题高度重合,个人做这本书的感觉是题量适中,有10%-20%的题目有一定的拔高性质,用来扩展眼界,明确一些陷阱很有帮助。不论如何,数学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吃透任何一到两本(市场认可的)习题集就可以了,此时应当追求速度和正确率并重。逻辑开始练习往年真题,我个人是9月做周建武的逻辑真题。

10月开始做王老师的逻辑真题,二者建议有条件的话都入手,因为两者有时候同一个题目会给出不同的答案和解析(争议题)。周建武的真题是按照题型分类的,会给出一些解题方法和思路,但是题目不全,而且一些题目的答案和解析个人认为存疑,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给考生造成困扰甚至误导(反正当时一些牵强的解析让我很崩溃);王老师的真题相对而言质量更高,一是内容更全,涵盖过去所有年份的MBA和管理类联考真题;二是选项和解析我个人认为相对更靠谱一些,更加符合应试的思路。

11月:开始写作的准备(非常不建议这么晚准备,十月初或者更早准备是更好的!),建议大家不要忽视对于管综真题的准备,个人感觉经济类联考逻辑和写作的风格在向管理类联考靠拢,今年改革元年体现的尤为明显。因此在这个过渡期管综真题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我练的是管理类联考2015-2020的论证有效性分析和论说文,以及经济类联考近四年的论证有效性分析和论说文。直接动笔写就行,写完之后对照范文修改,总结写的不好的地方,摸索一下各种常考话题内容的行文结构和思路。大约练十到十五篇左右就差不多可以形成自己的写作框架和节奏了,建议两篇控制在65分钟内完成。同时开始做各个老师出的模拟卷,2011-2020的经济类联考真题可以不做了,题型和风格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学有余力可以做着玩玩。模拟卷可以两天左右做一张,只做数学和逻辑就可以,每个老师的卷子预留一两张后续合练套卷(建议结合风评,质量好的优先留下准备模拟)。

事实上我认为第一年这些老师出的模拟卷和真题风格都不像,真题更加侧重对于基础概念的考察,拔高性的(类似于数三的)题目很少,以至于去年考场上刚拿到试卷的时候愣了一两分钟才渐渐缓过神。不过随着2021年试题的面世,相信之后他们的模拟卷质量会有所提高。同时2021的真题可能是今年最重要的396复习材料之一。模拟阶段用时太长或错的很多都很正常,同样重在扫除盲点,查缺补漏和锻炼节奏。

12月:数学和逻辑仍然每天都要进行练习,以保持手感并且持续查缺补漏,同时至少安排3-4次套卷合练,三个小时之内一定要把整张卷子写完,形成自己的答题节奏,确认三个模块的时间分配,写作在这个期间也可以再积累一些素材,继续提炼自己的写作框架。最后一个月除了合练套卷外,396不需要投入过多的时间,但是要保证雨露均沾,每天都练一点,直到考试那一天。

431金融学综合:

整体策略:

1、越早开始越好,重在持续的积累和领会。

2、理解比背诵重要得多,甚至于不需要背诵(但是要刻意反复去理解和记忆知识点和知识框架),这点因人而异,不排除有的人适合背诵的学习方法。

3、要有不信邪的精神,盛传贸大专业课压分,我自己最后估分也是在100-105之间,这个分数也大大超出了我自己的预期,虽然今年的确专业课相较往年存在放水的情况,但是一定程度上也证明,口口声声说“压分”的很多人实际是复习不到位又盲目自信,“自以为”答得不错(加的某个交流群里一位同学宣称是把答题纸都写满了,最后八十来分,可能是确实没答到点子上,贸大按点给分,不给“篇幅同情分”我倒是相信)。但是“压分”很大程度上可能是一种错觉,事实上贸大题型本来主观题就将近占一百分,到处丢一点最后加起来确实结果就是丢了很多分。

4、不要在考场上默写背诵的内容,如果复习到位,考场上有条理地结合设问,用自己的语言有层次地把专业问题解答清楚,专业课的分应该不会低。我认为以我写的那些东西都能拿到这个分数,其他同学应该也可以。

5、要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和框架,融会贯通最重要。以蒋先玲老师的教材结构为例:

引入金融学基础知识:货币、利率;

介绍金融市场:金融工具(货币市场工具、资本市场工具、衍生工具)、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结构和运行;

进一步引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金融机构:商业银行、中央银行和银行监管(密切相关,可看作是宏观金融和微观金融的交集);

基于之前介绍的体系,所进行的宏观政策调控:货币政策(目标、工具及传导机制)、货币均衡(货币供求理论、通胀与通缩及其治理);

整个思路是先让学生理解金融学的基本概念,再介绍金融市场以及其中的参与者——各类金融机构,最后说明在这些参与者中,政府如何运用调控手段达到政策目的。我认为大家应该以这种自上而下的视角去进行学习,这样就不难理解各部分在讲什么,以及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了。

6、是否需要报班因人而异,如果自己自律性比较好,也有一定的基础,并且形成了自己的学习节奏和方法论的话,可以不报班。但是报班一定程度上可以让自己少走弯路,提高效率,给予适当的点拨。如确实需要辅导的话可以了解一下凯程的集训营,多了解一下他们的课程安排和学习环境这些,选择适合自己的。

然后介绍一下我个人的情况(有些路径其他同学可能无法复制,有必要先说明以避免后续的误导):

大二下学期我学过公司财务学,当时是结合CPA教材和习题进行学习的,最后那门课考了97分(那次期末考还比较难),打下了一个比较好的基础,后来大二暑假我又把罗斯的教材看了一遍,起步比较早。后来大三上学期我又选修了一门价值评估的课程,用的那本教材里面很多理论思想和罗斯的教材理论如出一辙,因此我在正式开始准备之前已经对公司财务有了比较深的理解。大三上学期我选修了投资学,同时周末结合博迪的那本教材进行辅助学习,我们的投资学还讲一些金融市场的内容,因此当时给微观金融打下了一个比较好的基础。那个学期我还每周抽空把米什金的货币金融学也先过了一遍。

大三的寒假(2020年1-2月)在家中把米什金的教材过了第二遍,并且用陈平的教材结合B站中山大学的国际金融课程(最早我的目标院校是中大)把国际金融的国际收支与汇率理论初步过了一遍,听的不是很明白,但是建立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同时下学期选修了中级宏观经济学,因此对货币政策等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综上,由于之前有一定的积累,学的整体也还算比较扎实,所以我后续的复习工作实际上总体用时不算很多(相对而言),而且走了一些弯路,我的经验大家可能需要谨慎看待,仅供参考。

时间安排:

4月之前:最好把米什金的教材过完第一遍(先读完这本教材然后读蒋老师的教材会轻松一些,因为两者很多内容很相近),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就可以。有些同学直接上手蒋老师的教材,也可以,但是米什金教材上有很多细碎的知识点属于考查重点,而蒋老师的书(第二版)上面是没有的,后续一定要补充,比如通货膨胀目标制,影子银行体系。

4-6月:看蒋先玲老师的教材,看完一章就去看米什金教材(第十一版)的相应部分,加深印象。到六月结束前把蒋先玲老师的教材过完第一遍(建议精读,如果之前没有积累又开始的比较早的话,也可以泛读),可以拿胡庆康老师的货币银行学作为参考,补充一些国内的金融市场和货币政策情况。如果之前没有学过公司财务的同学,建议最好在这个期间也抓紧时间先把罗斯的公司财务过一遍。(蒋老师的教材好像出到第三版了,建议有新版就尽量买新版,个人发现每当贸大老师出了新版教材的年份,当年的考题上都会有些来自新教材的考点)

7月:进行国际金融的学习,我最开始是看的Krugman的《国际金融》(他的《国际经济学》的后半部分),好处是开拓眼界,对于国际金融有了一个更加全面和感性的认识,问题在于他的分析框架和国内的主流教材不太一样,为了理解他的框架我还花了不少时间,都变成了沉没成本。因此我认为可以先把他的书比较快的过一遍(时间不足的同学不看也行),然后直接去看姜波克老师的《国际金融新编》(我认为这是目前国内最好的,至少是最通俗易懂,易于上手的一本国际金融教科书)。

姜老师的书重点在于前四章,二三章国际收支和汇率理论是超重点,2021的试题中大量出现相关知识点;第四章看到Mundell-Fleming模型就足够了,后面的改进的国际政策协调模型和中长期发展是这本书的特有内容,考试不会考查;后面的第六章对国际储备和汇率制度的讨论,第八章对国际货币体系和最优货币区的讨论也是属于往年考查过的内容,需要关注,建议这个月务必要完成国际金融的学习,并尽早开始公司财务的学习。

8月:进行公司财务的学习,一边二刷罗斯的教材一遍进行自己的笔记框架梳理,把每章重要的概念,公式,思想方法以及自己个人的理解进行整合,建议20-25 天内结束这项工作。同时最后一周开始进行公司财务的习题练习(做课后习题即可)

9月:继续进行公司财务的习题练习,第十一版的翻译版砍掉了英文原版的大量课后习题,因此建议拿第九版中文版的课后习题进行练习,在草稿纸上计算,这个阶段题目的计算是比较复杂的,可以使用计算器。计算题重点是资本预算的章节(长期预算和投资项目决策,以及杠杆项目的价值评估,主要是3、5、6、7、18章,5、6、18章非常重要!),资产定价理论及应用的章节(主要是11、12、13章),以及资本结构的章节(16、17章)。论述题和简答题的重点则是行为金融的章节(14章),资本结构的章节(16、17章),长期融资的章节(20章)。复习过程中要多加注意。

提示:以上工作建立在我自己比较好的公司财务基础上,这个时间安排有点太晚,复习时长相对也不太够,基础不是很好的同学宜早不宜迟!

10月:做蒋先玲老师的教材配套练习册,先做选择题和判断题,进行查缺补漏,然后把计算题也都仔细做一遍,务必理解吃透!(21年初试的第一个FRA计算题让很多人懵逼,但实际上习题册上有一道非常接近的计算题,个人认为比试题还难算一点,可见练习册习题的重要性);然后梳理宏观金融(主要是货币金融)的框架,将蒋先玲老师教材进行提炼梳理,重写成属于自己的,更具有逻辑条理的表述方式,并结合胡庆康老师的教材(这本书还结合了一些米什金第九版的内容)进行补充。

11月:继续梳理宏观金融框架(主要是国际金融),进行后续的主观题练习(或者背诵),蒋先玲老师的配套练习册完成简答题和论述题部分(自己先做,再订正记忆或者直接有针对性的背诵都可以);同时继续做题,做早年真题的选择、判断和计算题,并且思考简答题和论述题的答法(我开始的太晚了,强烈建议十月份就开始分析早年真题,对外经贸431有自己一些特定偏好考查的知识点,尽早开始研究真题和考点的分布情况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好真题,并且提高复习效率),这个阶段计算题要开始手算,锻炼手算能力。同时进行热点的准备和重点的回顾记忆,热点材料和重点背诵材料很多机构都出,自行选择一个口碑不错的即可,然后每天抽出半小时左右学习热点,并补充到已经整理的框架内容之中。

12月:回顾宏观金融知识点和已经梳理好的框架,继续往里面补充热点(一些新提出的概念,比如我们考查到的“现代货币政策框架”,教材上是没有的),同时再次进行公司财务的内容梳理和记忆,这些工作统筹进行。可以结合近年真题和一些模拟卷进行全真模拟,至少应当模拟四次以上,同样是三小时不挪位置,买专门的专业课答题纸来进行这项工作。

再重申一次,大家应该不难发现,我上述的安排淡化了公司财务的复习,因为我本身公司财务底子还不错,八九月份基本上已经大致把教材贯通,如果做不到这点的话,一定要结合自己的情况加强公司财务的学习,并且专业课总体用时也要增加。

三、复试备考经验

整体思路策略:

1、能尽早开始就尽早,很多同学考完之后因为对分数预期不准,存在心神不定的情况(我也是),但是今年从出分到复试仅仅一个月,非常紧迫,因此考完之后可以放纵半个多月的样子,之后还是应该尽力振作精神,能尽早开始就尽早开始,至少不要把初试的内容丢到一边捡不起来了。

2、复试建议报班,因为不同学校的复试高度个性化,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报班有助于缓解信息不对称,形成比较稳定的复习节奏,最重要的是机构提供的模拟面试是很有价值的,第一次面试如果留在正式考试恐怕很凶险,模拟面试达到一定的次数,并且听取面试老师的建议,基本可以形成自己的面试节奏和风格,并在此基础上有一定的发挥余地。

我自己复试报名参加了凯程的复试课程,其间接受了它的专业课热点辅导(宏观金融和公司财务,可以一定程度上节约自己整理的时间)、英语口语训练(有专门的老师来进行互动交流,提出对口语表达的建议)、院校专题课程和模拟面试等(机构老师们会从题库当中随机选择问题进行设问,最后会进行点评并给出改进建议),这一轮下来最终效果还不错。

3、复试重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并存,首先需要把初试的内容捡起来,并且尽量做到深刻理解(而非表面理解)一些重要概念,最好是可以用自己的话讲自己的理解(观摩过其他同学的模拟面试,单纯的背诵老师很容易听出来,如果答得不全面或者经不起追问的话,给分可能不会很高)。

备考策略:

专业问题:金融学院的复试大纲增加了投资学和金融衍生品,博迪的投资学建议尽早看,资产定价理论部分初试已经有所接触;指数模型(以及T-B 方法)、Markowitz均值-方差框架下的投资组合构建方法需要补充一下;固定收益证券很多部分(比如利率期限结构理论,即期利率和远期利率的关系等)货币金融学也讲过,后面的投资组合业绩评价与管理及相应拓展(比如跨国投资、对冲基金概述、投资组合构建实务等等),集中在24-27章。建议都看一看,复试是可能考查的,至少章末小结的内容要理解掌握。

衍生品部分可以参考另外的教材,不必看这本书的相应部分。一些国内的投资学教材似乎也有人用于备考,但没用过不太了解。如果时间来不及,也可以借助机构整理的资料进行复习。

衍生品虽然很多人推荐的是John Hull的教材,但我认为厦大郑振龙老师的那本《金融工程》非常不错,我自己也用的是这一本。这本书的编写基本上做到了逻辑清晰,深入浅出,虽然个别案例介绍有一些小的文字或者数字错误,个别地方讲得不够清楚或者不够连贯,但整体而言绝对是瑕不掩瑜的。最重要的是它介绍了很多中国衍生品市场的特有情况和解决方法(比如为什么股指期货严重贴水,波动率微笑为何不能用经典B-S-M定价模型进行体现,股指期权的内在价值与价格偏离之谜等等),同时对于我们当今国内衍生品重要品种有详尽的介绍。

衍生品定价方面,对于远期类产品的定价思路和常见误解的辨析、对期权定价B-S-M公式和数值方法的介绍也非常精彩,对利率期货及CTD券(复试考查过)的介绍一个不少。而且只有三百多页,比起Hull近七百页的内容少很多,我认为书中内容应对复试的内容是足够了,这本书建议买最新版(第五版)。同时建议把罗斯教材的22-25章也简单地过一遍,重点看看可转债和期权在公司理财中的应用建议一边补充学习投资学和衍生品的知识,一边整理一下最新的热点(很可能会考查,比如去年考察原油宝事件),以教材体系为主,热点补充为辅。

专业英语问题:建议至少把米什金教材的附录名词都掌握,并且自行整理一些常见经典问题的答案(比如CML与SML的区别,投机与套利的区别、什么是PPP等等)。平时在复习的时候也多加练习,可以一边看一边自己在脑子里翻译一下,掌握相应的专业术语。建议考后休整完,初试分数出来之前就可以看看 Ben Bernanke 的《The Federal Reserve and the Financial Crisis》(中译名是《金融的本质》,个人觉得并不准确),见识一下比较专业的说法和语言组织方式,对宏观金融专业英语的准备大有裨益。公司财务的专业问题可以参考一下罗斯的原版教材(第十一版),把一些常见的表达方式和专业名词掌握好。具体的复试流程线上和线下有所区别,近两年由于疫情均为线上的形式,但是随着疫苗的接种和疫情的控制,下一年可能会回到线下的模式。

四、总体的学习思想(学习哲学)

这种类型的内容在此前的经验谈中鲜有提及,但是我个人认为这对我的备考工作非常重要,这部分内容是我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所见所闻想到的,属于战略层面的内容,也是我最想和大家分享的内容。

1、战线宜长不宜短

不要相信“战线拉得太长后面容易懈怠”这种话,能够尽早开始就不要刻意拖延,至少我认识的上岸同学都是至少从2-3月就开始进行准备工作,并坚持到了最后(尽管学习时长是逐月递增而非一开始就强度拉满),战线拉长一些可以留出 更多时间去试错,最终也会争取更多的时间,其实到最后永远会发现时间不够用,似乎开始的不够早,但是实际开始的时间决定了你最后是真不够早还是假不够早;而且我相信,因为“战线拉得太长”就懈怠的同学,本身的意志力就是存疑的,未必能够顶住压力。

2、心态建设和知识能力建设同样重要

在这里我呼吁各位同学在备考过程中一定不要忽视心态建设,而要把它摆在一个和复习工作同样重要的位置之上,因为心态将会很大程度决定你的效率,你的意志和你本轮的结局。

首先要明确在备考过程当中,心态崩溃是常态,我自己曾经经历过数学复习不畅,专业课用时过长,396联考突然改革等事件冲击,也经常会有“我复习不完了”的恐慌,因为练习或者模拟正确率过低或者效率过低而导致的懊恼与短暂的崩溃更加数不胜数;事实上就我个人而言,题目做的不好的时候总是比题目做的好的时候多得多,不理解知识点的时候也总是比理解知识点的时候多得多,一路凯歌高奏的行进是危险的奢侈品,不停的吃瘪然后总结经验进行修正才是更常见且可持续的模式。

我认为每当面临心态爆炸的冲击之时,首先要主观上不停的给予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坚信自己最终一定会上岸,眼前的困境或挫折只不过是一时的,自己一定会顶住这一轮;然后客观地分解眼前的困难, 评估解决它的方式,然后尝试着做出进展来获得一个积极的正反馈。切勿陷入“挫折-心态消极-效率和意志降低-挫折”的恶性循环,除了自己调整心态之外,和研友或家人沟通,减压活动等也不失为好的策略。一切都指向建立积极稳健的心态,既不要预期过高,也不能轻言放弃。

3、有效学习时间比绝对时间更重要

正如在价值评估工作中自由现金流比会计利润更重要一样,我们需要剔除的一个干扰是所谓的“绝对时间”,有时候一些同学早出晚归,看似勤奋却最终结果不甚理想,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有效学习时间不足,因此有时片面地强调“学了多久”是具有迷惑性的。坐在图书馆或者自习室的位置玩了很久的手机,最终末了草草看一下知识点走人;抑或是死磕不重要的知识点,花费大量时间;这些都会导致长绝对时间与短有效时间的并存。我认为对于前者,避免沉迷于不相干的娱乐活动与其他干扰是必要的;对于后者,有时这是难以避免的,因为有时很难确认哪些知识点是重要的,哪些是不重要的,这算是一种自然的磨损,只有在最后三个月左右时间紧迫的时候才需要格外注意避免。

一个保证有效学习时间方法是任务导向,即结合总体的和当前阶段的复习计划,确定当日的(或者几天的)应当完成的目标(比如把某个章节看完并且完成理解,把某一部分习题做完并且订正总结等等),然后完成,目标完成就代表有效时间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4、日程安排是线性的,但是实际执行要容许一定的短期波动,并制定极限值

通常我们会结合不同阶段的复习目标制定一定的学习计划,我的策略是把时间划分成中期(一个月)、中短期(10天)、短期(3天),并且相应结合总体需要完成的工作进行分配,以专业课复习为例:八月份(中期)完成公司财务的框架梳理和笔记整理、上旬(中短期)把前十三章(公司财务基础、证券价值评估、资产定价理论)梳理好、前三天(短期)每天完成相应的章节。但是实际上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我们对于各部分难度的评估可能不准确,有时候复习内容比预计的更难,预定时间内任务还没有完成,有时候又可能因为复习内容较简单而提前完成,要预料到并且容许这种情况的发生。

一方面尽量以丰补歉,拿提前完成的时间去弥补耽误进度的时间,争取在一个中短期内完成整体规划的内容;另一方面要预留一些提前量,不能把复习时间安排的太紧凑,比如看似二十天可以看完的内容,实际规划的时候最好留出二十四天的时间,这就体现了尽早开始和长远规划的重要性。同时要有底线意识,明确各阶段的任务最晚必须在什么时点完成,宁可加班加点也务必完成。

5、找准自己的节奏,不要忽视合理的休息与放松

每个人因为个人习惯、身体素质乃至遗传因素等原因都会有不同的个人特质,这也就决定了不同人的学习节奏势必是不一样的。身边的个别同学可以做到日均学习十二个小时,从早晨六点半到晚间十一点,不需要午休,而且始终保持较高的思考水平和效率,这当然是难得的意志和禀赋,但是并非人人都有,而且对于考贸大而言,也不需要(我同学考的学校比贸大明显强一个档次,日常付出更多精力也不奇怪)。

我个人属于必须午休的类型,否则下午效率势必大打折扣,而且不喜欢在图书馆趴在桌面午休,因此即便是在冲刺阶段,我仍然要回寝室午休半小时再重新回去继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大脑得到了充分的休息和放松,并且可以在休息的过程中回想上午接触的知识点和题目,因此我在学习的时段整体效率还是比较高的;有些同学存在盲目学习他人而偏离自身节奏的情况,看他人放弃午休换取复习时间就也去效仿,实践证明并不利于提高效率。

同时我们每周五晚上一定会提早两个小时回到寝室去打篮球,放松身心,事实也证明这有利于提高当日和次日的效率,对于考贸大(乃至我室友的北大汇丰商学院)而言,每周几个小时到半天时间的闲暇放松是完全可以的(当然不能过度),劳逸结合的确有效地在保证效率的同时而不耽误过多的时间。所以不要对于合理的休息和放松活动有负罪感,更不要把每周的时间安排的满满当当,要留出一定的时间放松身心,舒缓紧绷的神经。

以上是我个人考后的经验和教训,在此抛砖引玉,希望对于后来的学弟学妹以及不幸折戟的战友们能够有所帮助。

标签组:[数学] [真题] [工作选择] [逻辑框架

上一篇欠网贷怎么上岸?

下一篇经验贴 | 学会调整心态,敢于挑战自己,成功上岸复旦大数据学院金专

相关阅读

相同话题文章

推荐内容

热门阅读